內容摘要 在漫長的中西展及歷史文化進程中,東、西方的園分析園林由于文化傳統、地域條件、林游經濟發展的憩觀差異而形成了各自的園林體系,進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游憩自然觀、游憩思維模式、比較游憩社會關系模式。中西展及
在漫長的園分析歷史文化進程中,東、西方的林游園林由于文化傳統、地域條件、憩觀經濟發展的比較差異而形成了各自的園林體系,進而也形成了各自的游憩自然觀、游憩思維模式、中西展及游憩社會關系模式。園分析
人類進入十九世紀中葉以后,現代社會經濟、林游文化、憩觀社會結構的比較變化賦予了園林新的特征,現代園林的特征不僅在于觀賞游憩和頤養身心,更重要的在于改善城市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和在保證可持續發展中起主導和積極的作用,為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創造可能,它是延續了古典園林優良傳統并吸收了外來園林的優點的一個多元化、生態化的體系。
中西方各園林體系因各自歷史發展進程的差異,在向現代園林游憩模式的轉化過程中有著各自不同的道路。我國現代園林理論的發展較慢,在古典園林向現代園林轉化的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現就中西方園林結構的不同,從中西方古典園林游憩自然觀、游憩思維模式、游憩社會關系模式三方面來分析探討各自園林游憩規劃的不同歷史及其在現代園林游憩中的傳承和發展。
一、游憩自然觀
中國園林文化其中一方面反映了滋養萬物的山水湖泊,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豐功偉績。人性自然成了中國古典園林文化中的主要表現內容,而西方古典園林文化的發源地古希臘是一個半島國家,自然環境并不優越,希臘因而將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當做是神靈所為,表現為西方古典園林中的“神性”。以私家園林為例,中國的古典園林,池中可釣魚采荷,樹下可飲酒對奕,亭中可對月賞花,園中一草一木,一亭一凳,均尺度宜人,無處不顯示出人與環境對話中的優越感;而西方古典園林,即便在別墅園林中,總在用一種令人震撼的大尺度空間表現一個莊嚴、氣派而華麗的氛圍,大面積的修剪草坪,各式水景,及水景與壁龕中的各種雕塑,均顯示出人對于環境的崇拜,敬畏的感情。
然而在現代園林游憩觀中,由于科技的發展,人對自然有了日益深入的認識,現代游憩觀表現為一種與自然的和諧對話及維護自然平衡的立場,并且創造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第二自然,如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森林———黃石國家公園,公園內禁止從事贏利性開發,不得砍伐獵捕,不得引進外地物種,表現出人與自然平等尊重的關系,1988年,森林公園大火之后僅三年時間,鮮花又滿山遍野,創造了美麗的第二自然。又如:在我國云南麗江的云杉坪,游人順木棧道游覽,減少對草坪的踐踏和減輕對環境的破壞,這都是成功的例子。
游憩自然觀發展過程如下圖所示:
二、游憩社會關系模式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代表重倫理輕功利,追求山林山德,中國古典園林文化受中國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后,在游憩社會關系模式中表現出一種內斂性和倫理性,它主張理想的自然天地與現實的生活場所相互統一。如中國古典私家園林,多地處市井之中,圍墻圍之,鬧中取靜,園中有山有水,盡享山水自然意趣,出門亦可觀紅塵俗事,滿足中國傳統的倫理關系,動靜由人;而在西方古典園林文化中,由于歐美民族的開放,浪漫,人們愛好社交、運動及野外活動,其游憩社會關系模式多表現為一種外向性,無論是視線開闊的法國式園林還是強調空間變化及細節的意大利式園林都極強調空間的開放和室外社會交往活動空間的運用。
在現代園林中,游憩類型的多樣化,使得城市游憩社會關系不再像從前那樣單純,在城區游憩、地區游憩模式中,外向性成了園林空間模式的主要表現形式。現代園林汲取了中西方園林文化的優點,是一種外向性和內斂性的有機組合,這不僅滿足人們社會交往的功能,也能找到人與自然精神對話的自然化空間,是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游憩空間。但是在中國起步階段的現代園林模式中,有一部份園林卻走了極端。一種是將中國傳統園林私家園林模式做為主要的設計手法,用在城市廣場設計中,無法滿足城市廣場大規模集聚、交往的功能;另一種是西方古典園林的大尺度的軸線開放空間的照搬,沒有中國傳統的人與自然精神對話的內向空間,同時失去了地域性和民族性,也失去了自身的活力,這都是不可取的。
游憩社會關系的發展模式可以表示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