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18日,院承研討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主辦、辦深我院深地醫學研究中心承辦的地微“深地微生物與生命健康”研討會在成都召開。中國科學院王成善院士,生物生命我院程南生副院長以及中國地質大學、健康上海交通大學、院承研討中國科學院、辦深廈門大學、地微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等前沿交叉領域知名學者及同仁60余人通過線上與線下方式參會。生物生命會議由四川大學研究生院萬學紅常務副院長主持。健康
會上,院承研討程南生副院長介紹了華西深地醫學的辦深背景,同時代表醫院全體領導班子表示對深地醫學研究工作的地微大力支持。
王成善院士表示,生物生命此次會議主要目的健康是探討地球微生物如深地、深海微生物與人體微生物的相互關系、科學意義及應用意義,希望此次會議能凝練出思路、實施方案及創新點,促進跨界學科交流,找到結合點并力求申請深地相關交叉學科項目。
中國地質大學董海良、王紅梅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肖湘教授、張晨虹研究員,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潘磊研究員,中科院青藏所劉勇勤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劉翠艷研究員,廈門大學張銳教授,四川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孫群、徐恒教授,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李雨慶教授,我院陳蕾、程偉、李紅、劉吉峰教授等多位專家進行了累計15場的專題學術報告,圍繞“深地生物圈與生命健康”的跨界學術交叉,探討深地微生物與人體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時空變化規律,為未來進一步探索深地醫學研究發展方向及應用方向提供了指導意義。
最后,與會專家就王成善院士提出的要求,對下一步計劃進行了激烈討論。四川大學研究生院萬學紅常務副院長再次對參會的各位院士、領導及專家表示衷心感謝,指出了研究特殊環境下的微生物種群、功能、進化及代謝等對響應國家戰略開發地下資源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強調了開展深地醫學研究的迫切性、必要性及重要性。
此次“深地微生物與生命健康”的跨界學術交叉研討會,將進一步促進跨學科交流,推動深地科學、醫學與生命科學等多學科交叉創新。
背景資料:
王成善院士,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青藏高原地質研究中心主任。201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地科聯聯合古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科技委學部委員。國際地球科學計劃(IGCP)463和555項目主席,兩個國家“973”項目和國際大陸鉆探計劃(ICDP)“松遼盆地大陸科學鉆探”首席科學家。國際地球科學計劃(IGCP)555項目第一負責人、國際大陸科學鉆探中國委員會(ICDP-CHINA)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大陸地殼和地幔研究分會副主任、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沉積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地球科學計劃(IGCP)463項目主席、國際大陸科學鉆探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際地科聯(IUGS)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地球科學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曾獲中國科協“中國青年科技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科技獎)。
隨著深地開發的加快推進,人類面臨如何更加科學合理利用深地空間的問題,需要系統審視和研究地下空間對人類健康及對生命規律的影響,發展深地醫學是應對未來發展的多學科融合新領域。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于2018年3月正式成立了深地醫學研究中心,謝和平院士任榮譽主任,李為民教院長中心主任,萬學紅教授任中心執行副主任。
2018年,我院與中國黃金集團夾皮溝礦業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在吉林的深地醫學實驗室(海拔-1470米)和地面對照實驗室已正式投入使用。目前,正在增加4個地下深井觀測點(海拔-260米、-690米、-870米、-1270米)。2019年1月,我院與雅礱江流域水電開發有限公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依托錦屏(CJPL)地下隧道的獨特地質空間,將在埋深1000米、1500米、錦屏地下實驗室二期2400米輔引洞,建設深地醫學生命觀測平臺。目前,團隊已經發表了包括國際環境與健康權威雜志《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IF:7.29分)在內的一批研究成果,并獲得國際深地實驗室生物學協作組(DULIA-bio)等同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深地醫學著力探索“深地”與“健康”的內在關聯,必將拓展深地資源探測開發內容,為地下空間合理利用提供生命健康和減災防災數據,服務國家戰略開發地下資源大局,為人類未來超前部署地下空間移居、宜居計劃提供戰略儲備技術與衛生健康保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