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龐小路
柳麗最后悔的數百事,就是個物集12歲時沒對自己的身高進行干預。彼時柳麗迎來了女性生活的孩都重要轉折點——不期而至的第一次月經,此時,盼藥她的采后身高為144厘米,未達標。希望
父母得知女兒來月經后,數百并沒有過分關注柳麗。個物集他們身高普通,孩都認為女兒只是盼藥晚長個,再過一兩年后,采后自然會長高。希望
事與愿違,數百柳麗14歲時的個物集身高只有147厘米,兩年只長高3厘米,孩都而且停止生長了。父母帶柳麗來到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就醫,該院內分泌遺傳代謝科主任醫師桑艷梅對柳麗進行了相關檢查,結果發現:柳麗的骨骺已經閉合,失去了用生長激素進行治療、改善身高的機會。
聽到診治意見后,柳麗在診室崩潰大哭,父母也后悔不已,直呼耽誤了女兒的一生。
「柳麗最終的結果,家長確實負有很大責任。」桑艷梅向健康界介紹,與柳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北京兒童醫院經過3年治療,于2021年12月3日停止使用生長激素的3個女孩。
這3個女孩9歲左右來就診時,身高約為152厘米,診斷為性早熟,不進行干預,將導致成年后身高嚴重受損,于是,桑艷梅給予她們生長激素聯合抑制劑方案進行治療。
「由于3個孩子的家長比較警覺,及時發現孩子身高的異常,并配合醫院給出的診療方案進行治療長達3年,到12月3日停止用藥時,3個孩子的預測成年身高已從152厘米到了163厘米,改善大概10厘米左右。反觀柳麗,家長沒有做到早發現、及時進行治療,結局則完全不同。」桑艷梅提醒道,及早對患兒進行相關檢查,明確診斷,并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應用生長激素治療,能有效地改善矮小癥患兒的成人終身高。
事實上,需要通過醫學手段改善身高的例子并不少見。例如,「潘帕斯的雄鷹」梅西。1999年,12歲的梅西已經成為阿根廷紐維爾老伙計少年隊最優秀的球員,但當時身高只有140厘米,最終被查出患有矮小癥。
醫生建議梅西通過注射生長激素來促進身高增長,但生長激素費用昂貴,家庭承擔不起其治療所需費用,梅西的足球生涯險些因為矮小癥而斷送。
幸運女神還是眷顧了這位天才少年,梅西贏得西班牙巴塞羅那俱樂部的青睞后,通過積極及時的治療和訓練,身高不斷地增長,擺脫了矮小癥,最終達到169厘米,如今已是七座「金球獎」加身。
614萬孩子需要治療
梅西是幸運的,但柳麗的結局卻正在全國614萬矮小癥患者中一次次上演。
所謂矮小癥,是指相似生活環境下,同種族、同性別和同年齡的個體,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均值2個標準差或小于兒童身高曲線的第3百分位數(-1.88標準差)。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9》顯示,2020年,中國4-15歲兒童合計約2.05 億人。
兒童矮小癥基數龐大,治療率較低。從其發病率來看,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數據顯示,中國兒童矮小癥發病率約為3%。由此測算,2020年中國兒童矮小癥存量人群數量約614萬人。而國元證券研報顯示,2020年國內矮小癥患者群體接受治療者占比僅為5.7%。
「確診矮小癥的患者,多數需要應用生長激素改善身高。」桑艷梅說。據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內分泌遺傳代謝學組2013年制定的《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兒科臨床規范應用的建議》,國內生長激素可用于治療的疾病范圍,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癥、特發性矮小、特納綜合征和努南綜合征等。
生長激素的發展史已經走過60多年。第一代生長激素也叫人垂體源性生長激素。1950年代后期,莫里斯·拉本首次從人腦垂體內提取出生長激素。
一具尸體的腦垂體,只能獲得約1毫克的生長激素,這導致初代生長激素產量十分有限,而一個患者每天所需治療量就是1毫克。并且初代生長激素里還有可能存在病毒,安全隱患巨大。
隨著生長激素領域的研究進展,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生長激素相繼問世。國外廠商1986年開始進入中國,開啟了中國生長激素用藥的市場。1994年專利保護結束后,國際上對重組人生長激素的開發應用便成為熱點,金賽藥業、安科生物相關產品也相繼獲批適應癥,短效生長激素水針劑、長效生長激素激素水針劑相繼問世,價格也降到了合理的范圍。
據國勝證券研報顯示,根據2019 年樣本醫院生長激素中標價格數據,粉針劑平均價格為15.38元/IU,水針劑單價為41.90元/IU,長效水針劑單價為 104.28元/IU。
根據《矮小癥診療指南》2019版,生長激素國內常用劑量是 0.1~0.15IU/kg?d,假設平均劑量為0.125IU/kg?d,且4-15歲年齡段的平均體重為30kg,則粉針年治療費用約為2.11萬元,水針劑年治療費用約為5.74萬元,長效水針劑年治療費用為14.27萬元。
不是所有的矮小癥都需要生長激素治療。桑艷梅說,晚發育、晚長個的兒童,骨齡是落后于實際年齡的,對于預測身高能達標的孩子,暫時不需要治療,定期檢測身高發展即可。
另外,有些患兒有使用生長激素的禁忌癥,比如活動期腫瘤患者、有糖尿病傾向的患者等,都不宜應用生長激素進行治療。
快速增長的生長激素市場,蘊含掘金良機
生長激素分為粉針、水針及長效水針三種劑型。據國金證券研報,2014-2018年,中國生長激素缺乏癥(PGHD)規模從2億美元增長到6億美元。
資料來源:國金證券研報
根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已獲批生長激素劑型中,長效劑型僅有金賽藥業1家,水針劑型有金賽藥業、安科生物和諾和諾德3家,粉針劑型方面有金賽藥業、安科生物、聯合賽爾、科興藥業、未名海濟、輝瑞和LG等7家。
長春高新子公司金賽藥業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具備生長激素粉針、水針、長效劑型全產品矩陣的公司,被視為行業龍頭。
15年間,金賽藥業依靠其在國內生長激素的絕對地位,收入由2005年的1.44億元,發展至2020年的58.03億元,增長約40倍。根據 PDB 樣本醫院銷售數據庫,2020 年,金賽藥業的粉針、水針和長效劑型合計占據中國生長激素市場76.13%的份額。
生長激素市場「排行老二」的為安科生物。2020年營業收入達17.01億元。國金證券研報顯示,目前其在國內短效粉針市場占據44%的市場份額,占比第一。
雖然安科生物目前粉針市場占比第一,但行業整體而言,水針替代粉針的趨勢已經開始。因水針生物活性更高,逐漸成為當前主流生長激素用藥劑型。根據PDB樣本醫院銷售數據庫,自2017年開始,水針劑型的銷售增速超過粉針劑型,2020年占據樣本醫院銷售市場70.9%的市場份額,替代粉針的趨勢逐步顯現。
長效生長激素因其療效優異,安全性良好,利潤空間大,相關企業也在加大力度研發。
健康界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安科生物證券事務部,其工作人員表示,安科生物長效生長激素2022年中旬后將投產。另據國金證券研報顯示,特寶生物目前處于臨床II/III期,天境生物和維昇藥業處于臨床III期。
近日,老牌中成藥企業濟川生物更是宣布投入20.16億元(不含稅),購買天境的長效重組人生長激素(伊坦)TJ101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獨家開發、生產、商業化權限。
對此,健康界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濟川生物證券事務部,其工作人員表示,伊坦目前是在臨床三期階段,會有1年的觀察期,2023年申報,2024年上市,2025年預計可以成為其一個完整銷售年度。
在談到花「重金」入局生長激素的原因時,濟川生物證券事務部工作人員對健康界說:「未來生長激素市場的空間是足夠大的,能夠容下幾家廠商來瓜分市場份額;因為生長激素缺乏所造成的矮小癥,目前中國只有不到6%患者受到治療,而且從政策角度來講,隨著2胎3胎政策的施行,未來還有比較廣的增量市場空間。」
安科生物證券事務部工作人員也對健康界說,因為生長激素滲透率低,預計未來市場還是會高速增長的。
金賽藥業在接受健康界采訪時,雖未明確表示生長激素賽道會繼續保持高增長,但其表示,不只是生長激素缺乏患者才可以使用生長激素,國內外藥品監管機構已經批準的生長激素適應癥已經從最初的1種增加到了12種,包括生長激素缺乏癥(GHD)、成人生長激素缺乏癥(AGHD)、特發性矮身材、小胖威利綜合征、特納綜合征、小于胎齡兒、Noonan綜合征、軟骨發育不全、慢性腎臟病(CKD)、SHOX基因缺陷、短腸綜合征等。
同時,國家層面非常重視兒童生長發育健康,《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5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從2013年的8.1%,要降低到2030年的小于5%。
面對市場競爭趨于加劇的情況,金賽藥業對健康界說,「預計短期內市場競爭格局不會發生較大變化。」未來,金賽藥業在繼續服務兒童生長遲緩領域的同時,還會在兒童性發育異常、兒童超重肥胖、兒童腎病和免疫疾病、兒童神經和語言異常、出生缺陷、體態異常等方面關注兒童的全面健康,也將在人工智能與醫療器械、營養與腸道微生物、神經精神等多領域,積極探索解決兒童健康問題的醫療級解決方案。
集采會帶來改變嗎?
2021年8月媒體對生長激素濫用的報道,以及2021年5月業內流傳的一份關于生長激素集采的文件,已讓長春高新「元氣大傷」,其股價幾近「腰斬」。
「腰斬算什么,如果生長激素集采了,膝斬也可能!」有網友在股吧發表評論認為。
「應該腳趾斬,產品過于單一,所有利潤都來自于生長激素,而且這個藥已經賣了十幾年了,現在國內又有其他公司研發出了生長激素,對它打擊很大。」后續網友補充評論道。
相關網友的擔心不是空穴來風。9月30日,廣東省藥品交易中心發布《廣東聯盟雙氯芬酸等153個藥品集團帶量采購文件(征求意見稿)》,(下稱《采購文件》)重組人生長激素被列入清單中。
《采購文件》指出,本次省級藥品集團帶量采購選擇的品種范圍是:國家基本醫保藥品目錄內用量大、采購金額高的藥品。
10月21日,廣東省藥品交易中心發布《廣東省藥品交易中心關于開展廣東聯盟藥品集團帶量采購相關藥品價格申報工作的通知》,明確此次聯盟地區包括廣東、山西、江西、河南、湖南、廣西、海南、貴州、甘肅、青海、寧夏、新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根據安科生物投資者交流資料,生長激素超過 90% 由患者自費支付,且院外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根據長春高新投資者交流資料,公司生長激素大概 30%以下在公立醫院銷售,70%以上在其他合作醫療機構銷售。
國金證券研報也認為,在公立醫院銷售中,生長激素在國家及各省層面均作為乙類醫保,僅個別適應癥在醫保報銷范圍內,因此生長激素產品對國家醫保資金占用較小,集采風險較為可控。
針對傳聞,金賽藥業母公司長春高新公告回應稱,就現有情況來看,預計短期內生長激素產品不會進入國家集采,目前只有個別省份擬進行集采事項,相對來說影響較小。
生長激素集采真正落地后,會出現大量去打生長激素的兒童嗎?
桑艷梅認為,「兒童醫院對生產激素診療一直是規范的,各方面指征掌握得也比較嚴格,應該說是不會突然出現很多病人來治療,因為矮小群體畢竟也是有限的一個群體。」
「生長激素集采落地對于家長來說是個福音。」桑艷梅對健康界說,現在由于地區和收入的差異,在臨床上有很多病例因為經濟因素,得不到及時治療。
在桑艷梅看來,集采之后,「因為經濟因素不能應治盡治」的現象會改善,會讓很多身材矮小和性早熟等需要用生長激素治療的孩子獲益,治療率會明顯上升,對中國兒童平均身高的改善,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文中柳麗為化名
來源:新浪醫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