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榮縣東源鄉綢嶺村發展庭院經濟。福建(資料圖片)
農民生活富裕是增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過去的有道一年,福建堅持把提高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鼓起中心任務,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錢袋子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福建加快構建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增收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有道
脫貧戶有了“造血”能力
集裝箱,鼓起不是錢袋子用來裝貨的嗎?在漳州市薌城區天寶鎮田寮村,它們卻搖身一變成了現代化移動菇房,福建讓脫貧戶在家門口當起了“廠長”。增收
“每間占地24平方米,有道配備了智能化系統,鼓起可實時控制秀珍菇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的光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參數。”何國文夫妻倆長期幫人做菇,去年5月承包了10間移動菇房。在移動菇房,秀珍菇7天左右就能出菇,可實現周年栽培。去年,何國文一家靠種秀珍菇,增收10多萬元。
在田寮村,移動智慧菇房已成為鄉村一道風景線,更是脫貧戶增收法寶。
“我們平整盤活村內房前屋后閑置用地,購置安裝移動智慧菇房,并租賃給農戶。”村黨支部書記戴萬金說,企業以訂單的形式發送菌包給農戶種植,提供出菇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以穩定價格統一回購產品和廢包,農戶只要專心負責日常管理與采收即可。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既要“輸血”,更要“造血”。
去年,福建加強防止返貧監測幫扶,發揮“一鍵報貧”等平臺作用,全覆蓋入戶走訪脫貧戶、監測對象,加大行業部門專項篩查力度。全省共核實認定監測對象8戶21人,推動監測對象及申報農戶264戶451人納入低保、557戶689人得到臨時救助,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困難2.4萬個,全省沒有發現新增致貧返貧現象。
為推進脫貧農戶增收,去年福建安排省級以上銜接資金20.8億元,扶持帶動10.3萬戶脫貧戶和監測對象發展生產,推動17.5萬名脫貧勞動力穩崗就業,組織1962家民營企業和商會組織幫扶2568個村,實施“萬企興萬村”項目3147個。
移動菇房,則是福建探索庭院經濟模式,促進脫貧戶穩定增收的創新實踐之一。
“我們聚焦盤活農村住宅院落‘閑置空間’‘閑余勞力’‘閑散時間’,大力發展形式多樣的庭院經濟,促進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創業,在方寸之地,譜寫穩定增收‘大篇章’。”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去年全省支持611個建制村、1萬余戶示范戶發展庭院經濟,其中脫貧戶與監測對象2376戶,戶均年增收1.4萬元以上。
小農戶走上了現代路
位于光澤縣止馬鎮的新振肉制品二廠內,雞肉串流水線馬不停蹄地運轉。這家去年3月投產的工廠,月均產能超80噸,吸引了近300名村民就業。他們中的不少人,是工廠的“股東”。
2021年,當地龍頭企業圣農集團提供啟動資金,組織全鎮10個建制村共同創辦新振肉制品加工廠。企業提供原料,負責技術培訓,統一回收產品;10個村以土地資源、閑置資產、可用資金入股。
作為亞洲最大的白羽肉雞生產企業,圣農集團一直在思考:如何通過聯農帶農,讓廣大農民深度參與到產業鏈中來。他們的策略是,協助鄉村興辦企業。
目前,圣農集團總部所在的光澤縣,每3個勞動力就有一個在圣農上班;圣農集團幫扶的12個鄉村振興工廠,為2000多名村民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村民在集團或工廠上班,年均收入達6萬元。
一只肉雞帶來的聯農帶農效應,源自福建持續完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帶動小農戶加快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前提。福建持續鞏固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結果,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在堅持絕大多數直接順延的基礎上,探索承包地被征占、整戶消亡、外嫁女等特殊情況的解決路徑。
土地承包關系穩定,農民吃下了“定心丸”,推進土地有序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水到渠成。目前,福建已建立“一網聯通”覆蓋省市縣鄉的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全省承包地經營權流轉率達36%。與此同時,福建推動工商企業等社會資本流轉土地經營權審批制度落地,防止出現土地流轉后搞非農建設、破壞耕地等問題。
得益于此,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有序流向廣大鄉村,引領鄉村產業現代化轉型。那么,如何才能帶動小農戶發展生產,讓廣大農民充分分享農業產業鏈增值帶來的收益呢?
“我們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農戶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通過優化產業規劃、品種布局、設施配套、品牌共享,促進小農戶參與特色現代農業建設。”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說,福建還強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社會化服務,開展“供銷農場”糧食生產全托管服務改革試點,推廣“數字農機”“耕地認領”等模式,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產托管服務,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問題。
激活沉睡的鄉村資產
龍巖市永定區仙師鎮大阜村果農老劉是村里的種植大戶,有意擴大生產規模,卻苦于資金捉襟見肘。聽說手里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權證能夠用于質押貸款,他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前往銀行網點申請貸款。沒想到只跑了一趟,就成功申請到了5萬元“福股貸”,用于果樹肥料購買和添置現代農業設備,解了燃眉之急。
“綠本本”變“紅票票”,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結出的碩果。
目前,永定全區276個村居已全部完成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資產量化、股權設置、建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等工作,累計發放13.33萬本股權證書。在此基礎上,當地率先在全省推行股權質押登記線上審批新模式。農民只需要線上申請,就可以讓農民手中的股權變成可以利用的“活資本”。
截至去年底,永定全區累計發放“福股貸”797筆,金額4309.29萬元。不久前,農業農村部發布2023年全國農村改革典型案例推介名單,永定區的做法上榜,是福建唯一入選的案例。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激活沉睡的鄉村資產,讓廣大農民獲得更多財產性收入,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年來,福建創新開展集體經濟股權抵質融資,累計發放貸款10.6億元;推進12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試點,完成交易2270宗,金額15.2億元;穩慎推進9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創新“宅票”“宅改貸”等金融服務,推動閑置宅基地騰退,探索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租賃、入股、合作等實現機制。
過去,農村生產要素高度分散,缺乏權屬證明,估值難、確權難、流轉難。通過產權制度改革,“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正成為現實。
去年,興業銀行三明分行向福建銀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發放了全省首筆活體種豬抵押貸款500萬元。該行在養殖場布設“邊緣盒子”,通過AI視覺盤點算法,對種豬實時盤點和監控。這樣一來,就能實現24小時無人值守監管,發生風險及時預警,第一時間通知業務人員。
寧德市則上線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平臺。該平臺能夠為全市各類農村生產要素提供確權登記、交易流轉、產權評估、融資擔保、資產處置等服務。依托該平臺,郵儲銀行寧德市分行推出“郵素貸”產品包,涵蓋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海域使用權、民宿、勞動者要素等20余種生產要素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