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開翔
臺式視角的速寫觀察重點
臺灣長久以來經歷多重文化的影響與民族的融合,漸漸形塑成一種包容的臺灣臺灣文化性格,孕育出這塊土地的這充屬於人民,而這種特質也反映在我們的滿臺們食衣住行等各種生活文化上。
對我來說,元素創作這件事除了「畫」之外,速寫更讓我感觸良多的臺灣臺灣,其實是這充屬於創作時對生活的觀察與探索。生活周遭的滿臺們種種事物總是讓我感到好奇玩味,在往回爬梳所見所聞時,元素似乎也是速寫一種找尋自我的過程。
平常不起眼的臺灣臺灣事物,當我們換個角度去推敲,這充屬於便會發現它的滿臺們獨特與可貴。例如傳統小吃,元素在臺灣各地都有些許異同;被稱為「阿嬤菜籃」的茄芷袋,讓我們一眼就辨別出是來自臺灣的特有物件。路上所見的機車、黃色計程車,這些都是我們獨有的城市風景。
這其中,我又特別喜歡觀察建築。從建築上可以看到庶民生活的種種樣貌。老舊建築早期的美感被後期的招牌所掩蓋住,新式建築囫圇吞棗地貼上一堆各時期建築符號與零件;更有許多房子因屋主需求與經濟考量,用各種元素徒手增建,讓房子產生了一種獨特拼貼風格。
這些城市風景自然有許多值得討論的地方,但我在這樣的城市街景觀察中,學到最重要的就是一種「包容」的眼光:學習去接納一座城市、一種文化,沒有高低、沒有絕對的評斷,不論美醜都有其背後值得探討與思索的底蘊。城市的樣貌或許造型雜亂、色彩不一,但其中積累了常民為生活所做的改變,形成特殊的生活感,而當臺灣人看到類似畫面時,便會有著貼近生活經驗的認同感。

我們懷念老舊的東西,是因為這些東西包含了我們對過去的記憶,但我也認為臺灣味不盡然全都是老舊物品。近年來有許多以早期元素結合現代意象的趨勢,揉合出專屬新時代的風格與產物,這些實驗與文化的磨合,都是一種找尋自我認同的過程,而這種豐富的文化,就是屬於我們的「臺灣style」。
充滿臺味的元素
我特別喜歡找尋生活中的物件作為創作的題材。這些物件象徵了在地生活的軌跡與文化記憶。無論眼前景色是否有人存在,只要看到這些充滿臺味的元素,就彷彿可以想像到這裡(曾經)有人生活過,有故事在其中。無論是房子旁掛著一件件的衣服,或隨意擺放的掃把、紙箱,這些細節都能讓觀看的人產生情感的連結。
我們出國時??吹皆S多具有地區特色的「符號」,當我們看到這些「符號」便會自然地聯想到那個國家,例如想到嘟嘟車會想到泰國,想到層層堆疊的招牌會想到香港。而臺灣也有屬於我們自己獨特的「符號」,當畫面中出現這些符號時,就能展現出獨特的臺式風格。平常走在路上,你都關注哪些屬於臺灣的元素呢?

食物中的臺灣味
食物是我們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元素,既多元、可愛又適合入畫,很適合初學的朋友作為練習的題材。
臺灣美食種類眾多,除了近年在國外夯到不行的珍珠奶茶之外,無論是肉圓、擔仔麵、鹽酥雞、滷味、大腸包小腸、早餐蛋餅……數不盡的美味,光看圖就令人垂延三尺。


美食除了有視覺的符號記憶之外,也是相當重要的味覺記憶。我們常眷戀著某種「家鄉味」,有時是老家巷口的麵攤、雜貨店裡的糖果,有時是媽媽的拿手菜、逢年過節必吃的特色料理。當人們離家許久,總是在記憶裡找尋熟悉的那一味。
隨處可見的臺灣代表符號
生活中還有許多元素可以說是臺灣特有的代表物,比方衣著就是種鮮明的文化符號,像藍白拖鞋也是我們熟悉的臺味代表之一。
另外像是在市場工作的老闆,雨鞋是他們常見的裝備;建築工人的安全帽與反光背心,是臺灣工地中隨處可見的穿著。當畫面中出現類似服裝,即使沒有畫得太細,光是看到這些元素就可以令人聯想到職業種類。

交通工具也與臺灣人的生長經驗有著深刻連結。我總是記得年幼時,外公騎著老舊的鐵馬,把我放在後座的一個小藤椅上載我回家的背影。也記得國中每天清早睡眼惺忪,騎單車趕搭公車上學的記憶。藍皮火車對於乘客來說,也許是繫著快樂的旅遊經驗,也許是服役時搭火車收假的苦澀回憶,也許是將車廂內沉重的玻璃窗往上推,感受涼風撲面的舒暢感。而滿街的機車、紅色的禁止停車路障、橘色三角錐、綠色指示路標等等,這些與交通相關的物件,都是臺灣特別的符號。


建築中的臺味元素
我很喜歡走在街道上觀察建築物,每棟建築從外型、風格、材料等,都藏有許多符號元素在向大眾傳遞訊息與內在文化意涵,比方說招牌、鐵皮、水塔、磚牆等等。這些建築元素正是我的街屋速寫作品中常出現的重點。關於這些元素的認識,我在《街屋臺灣》書中有較多介紹,這裡就簡述一下我的觀看角度。
以「招牌」來說,我們可以從它的文字、字型或店名的「諧音」等細節感受到一些臺灣文化與美學素養。招牌的造型多變,有些是手繪招牌,有些則帶有生鏽的歲月斑駁感。每當畫紙上出現招牌,畫面彷彿就有了故事性。
「磚頭」與「木材」則是早期建築中不可或缺的材料。磚牆經過長時間風吹雨淋,表面會有些許褪色、汙漬或青苔,這些痕跡形成多變的色澤,且磚頭的排列方式有種造型變化上的美感。我也很喜歡木頭的質感,建築裡面如果能多一點木造的東西,不論在視覺上或是觸覺上都多了點溫暖的感覺,以繪畫的角度來看,木頭的紋路與色彩都能讓畫面多一些豐富的細節唷。

我也喜歡觀察「鐵皮」,因為鐵皮常出現在違建或是增建物上,「添加」上去的方式千奇百怪,很像一棟房子平白「長」出一塊與原設計毫不相干的空間,既感到突兀,同時又令人好奇這塊空間是為了什麼而加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