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中國方案“全球能源互聯網”刷了很多人的構建朋友圈,就連央視也拿出專門的全球時間來討論,這個新名詞到底從哪里蹦出來的源努力呢?
原來,它來自3月9日聯合國環境署主辦的互聯第二屆環境“科學-政策-商業”論壇。在這次肯尼亞內羅畢召開的網里論壇上,由中國發起成立的車主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發布了一份題為《全球能源互聯網促進全球環境治理行動計劃》的研究報告,引發了各方關注,中國方案它為加速低碳清潔能源應用、構建解決全球環境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全球
這份行動計劃的源努力發布標志著由中國發起成立的全球能源互聯網被正式納入聯合國環境治理工作框架,從能源清潔可持續發展的互聯角度為全球環境和生態文明建設開辟了一條全新道路。
事實上,網里直到今天,車主傳統能源依然占據著主流位置。中國方案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石油、天然氣、煤炭消費占比分別為34%、23%、28%,核能、水能、其他可再生能源分別占比4%、7%、4%。
從能源資源供應來看,化石能源經過長期開發利用,已經對人類能源需求的大幅增長形成了硬約束。但如何向新能源成功轉換,一直困擾著能源界。因為,諸多新能源在用能效率、發電效能、安全性和可持續性方面尚無法達到替代傳統一次能源的現階段。傳統能源的經濟性、成熟性、穩定性有著天然的優勢,在未來10年乃至20年時間中將對全世界能源轉型起著十分重要的支撐作用。
全球情況如此,中國的能源格局也與此相似。近年來,作為制造業大國的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之一,2017年其能源消費總量為44.9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2.9%。其中,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顯示,全年原油表觀消費量為6.1億噸,首次超過6億噸,同比增長6.0%,增速較上年擴大0.5個百分點。
但拐點也正在顯現:摩根斯丹利預計中國的石油消費將在2025年見頂,比目前市場普遍預測的要早5到8年。中國的很多地方如海南就發布了2030禁售燃油車的政策。可以期待的是,這一政策并非孤例,未來更多地區都在跟進中。
未來十到二十年如何平穩過渡,將考驗中國很多能源相關企業的智慧。業內比較一致的看法是:盡快實現能源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合理并充分地利用天然氣。
目前,已經有多家“互聯網+”公司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比如服務能源零售終端加油站企業的平臺公司如車主邦等,就敏銳地意識到,假如能通過推動商務車和車主平臺通過“線上社群+線下體驗”的新零售模式落地,讓車最便捷方式找到油站,讓油站最高效的方式服務好車主,讓線上線下形成一整個鏈條的數據閉環,從而提升加油效率并優化不必要的能源損耗。
他們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提高能效的同時,車主邦也一直在積極布局新能源汽車的出行合作。通過集采銷售、專屬合作、API數據互聯互通、智能運營等方式,車主邦能源成功解決了充電樁行業“布局不合理,平臺封閉、品牌影響力弱”等“痛點”,并在國內率先實現了不同品牌充電運營商的互通互聯和資源的共享。
目前,車主邦已經與國內知名新能源車企如特來電、星星充電、珠海驛聯等企業建立了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為新能源車賦能。
可以說,車主邦在新能源方面的做法特別符合行動計劃里面提到的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的理念。而其在能源數字化方面打造的“互聯網+油站+車”的B2B2C模式,很可能會成為能源尤其是加油站領域重新洗牌的一大變數。未來,伴隨著數字化的浪潮,能源和資源得以智能化分配,效率得到空前的提升,能耗成本也大幅下降。而更多中國企業的努力,也必將使“中國方案”成為全球能源互聯網中最見成效的落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