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傳統由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主辦,文化復旦大學承辦的治理召開“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上海市博士后論壇在復旦大學召開。上海市各高校和研究機構在站博士后、上海市博士后復旦大學博士后校友代表近400人參加論壇。論壇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復旦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席、大學中國福利會主席王家瑞,傳統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葛劍雄,文化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國豫,治理召開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朱春奎作大會報告。上海市博士后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余成斌、論壇復旦大學副校長周亞明出席論壇開幕式并致辭。復旦
余成斌在致辭中介紹了上海市博士后工作的大學基本情況。上海已在3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建立了219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在142家企事業單位中建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楊浦、傳統長寧、嘉定等11個區創建了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2017年本市招收博士后1650人,在站博士后約4500人,招收和在站人數位居地方省市前列。他強調,在大調研的基礎上,上海將加快改革步伐,進一步創新博士后培養機制,為加快推進“五個中心”建設提供人才助力。
周亞明在致辭中強調,博士后是高校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復旦大學招收了全國第一名博士后,在國家三次博士后綜合評估中流動站優秀率均位列高校前茅。目前已累計招收近5000名博士后,其中在站博士后1100多名,出站博士后3700多名,出站博士后中已涌現出一大批各領域高層次人才。他表示,學校將進一步加強博士后隊伍建設,將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打造成培養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的苗圃。
上午主論壇上,王家瑞首先作了題為《傳統文化與國家關系》的大會報告。他認為,中華文化經過五千年的綿延傳承,積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這為中國的國家治理提供了豐富充足的養分和智力資源。同時,中華文化始終都是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的新形勢下,我們要更加堅定文化自信,加強中外文化交流互鑒,讓傳統文化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時代光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葛劍雄作了題為《統一過程與國家治理》的報告。他從歷史的角度,以秦、西漢、東漢等朝代為例,闡述了傳統文化的“大一統”理念的形成原因,以及在相當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成為現實,國家治理發揮的根本推動作用。
王國豫作了題為《技術的不確定性與“中道”》的報告。從技術與不確定性、技術倫理評價和規范的模式等方面闡述了中國哲學中的“中道“思想對于構建與不確定共存的高科技倫理理論的參考價值。
朱春奎作了題為《儒家文化與公共管理》的報告。他認為推進中國公共管理學的本土化、規范化與國際化需要加強吸收儒家文化中蘊含的治國理政智慧。
下午進入分論壇討論環節。本次論壇共入選49篇論文,入選論文集的博士后與專家討論傳統文化與價值重建,傳統文化與經濟管理,傳統文化與社會治理,傳統文化與科技、生態及生命等問題。專家和博士后們互動交流、各抒己見,學術和思想的火花在此間碰撞。
制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