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加強徑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3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森林指出南北極冰蓋對全球海平面上升貢獻呈加速狀態,植被全球森林恢復速率仍低于損毀速率。恢復
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主任、應對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編委會主任趙靜介紹,氣候2023年,變化“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進入第12年,效途當年完成了“全球土地覆蓋變化對碳損失和碳吸收的加強徑影響”“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南北極與青藏高原冰雪變化及影響”3個專題報告,為應對氣候變化、森林增強全球糧食供給透明度、植被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數據與信息支撐。恢復
“全球土地覆蓋變化對碳損失和碳吸收的應對影響”專題指出,從1985年至2020年,氣候全球森林變化和不透水面擴張導致的變化碳損失呈加速態勢,累計碳凈損失約為250.3億噸碳。
與此同時,1985年至2020年間,全球森林損毀速率由每年12.17萬平方公里增至28.40萬平方公里,恢復速率由每年6.84萬平方公里增至19.89萬平方公里,恢復速率仍低于損毀速率。全球森林凈減少速率在2010年至2015年間達到峰值,約為每年9.21萬平方公里,隨后略有降低。
該專題報告編寫組組長、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劉良云表示,全球在遏制森林面積加速減少趨勢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完全達到“保護、恢復和促進可持續利用陸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需要注意的是,35年間,全球森林恢復的碳吸收約98.40億噸碳,南美洲、非洲和亞洲貢獻較大,約占總量的80%;但全球森林恢復碳吸收僅能抵消約30%的森林損毀碳損失。這意味著,加強森林植被恢復、提升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是國際社會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
《報告》還指出,南北極海冰與青藏高原積雪的整體規模出現明顯萎縮,南北極冰蓋與青藏高原冰川物質呈現損失狀態。2001年至2020年間,南極冰蓋、格陵蘭冰蓋和青藏高原冰川物質損失量分別為26390億噸、47390億噸和3060億噸,相應的損失率分別為1320億噸/年、2370億噸/年和150億噸/年。這三個區域冰川物質虧損均與全球變暖有關。
該專題報告編寫組專家、同濟大學教授謝歡指出,20年間,南北極冰蓋與青藏高原冰川物質損失對全球海平面上升的總體貢獻量約21毫米,約占同期全球海平面上升總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格陵蘭冰蓋物質損失最大,使全球海平面上升13.1毫米;其次是南極冰蓋,貢獻了7.3毫米;青藏高原冰川的影響微弱。
盡管剛剛過去的2023年全球極端事件頻發,但對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的影響相對較輕。《報告》顯示,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總產量預計為28.74億噸,同比增加1414萬噸,增幅0.5%。
值得關注的是,近40年來全球大宗糧油作物主產區干旱減緩能力顯著提高,這歸結于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16個玉米主產區、12個水稻主產區、12個小麥主產區以及5個大豆主產區,分別采取保障灌溉、地膜覆蓋、保護性耕作、種植結構調整以及選用抗旱品種等措施。“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干旱對各主產區種植面積中,約57%的玉米、46%的水稻、55%的小麥和53%的大豆生產的不利影響。”該專題報告編寫組組長、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吳炳方說,中國、法國和印度等國的抗旱能力突出,但非洲、美洲等部分主產區的抗旱穩產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報告》還指出,全球耕地休耕面積由2000年的2.07億公頃降至2022年的1.11億公頃,減幅46.4%。不過,耕地休耕狀況變化對全球糧食產量的影響并不顯著,但極端事件引起的被動休耕導致糧食產量劇烈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