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網絡文明清明節即將到來,清明節是中國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是明網明更人們緬懷先賢、祭祖和掃墓的絡祭日子。每逢清明時節,掃清人們都會到墓園祭掃先祖,網絡文明但受疫情影響,中國今年的明網明更清明祭掃有了不一樣的打開方式。
為了有效阻斷疫情傳播,絡祭今年我市全面暫停現場祭掃,掃清鼓勵、網絡文明倡導市民以更加文明、中國安全、明網明更環保的絡祭“云祭掃”方式來緬懷先烈、追思先人。掃清“互聯網+清明”,這種綠色祭掃方式反響如何?連日來,記者進行了走訪。
據了解,4月2日起,我市永久墓園已開通免費“云祭掃”服務, 關注石獅永久墓園公眾微信號,即可根據實際情況為親人建立紀念館,并通過網絡遙寄哀思。記者看到,截至4月3日下午4時,石獅市永久墓園公眾號已有1678人參與了“云祭掃”服務,市民通過建立虛擬紀念館,以虛擬“獻花”“香燭”等形式為親人、先烈設立掃墓鏈接進行緬懷。
“特殊情況特殊辦法,這種方式其實也挺好的。”市民王小姐說,這種網絡化的祭掃方式,既可以極大降低群眾外出、人流聚集導致的疫情防控風險,又能夠滿足清明節民眾對于傳統習俗的需求,身邊有不少朋友也都打算進行“云祭掃”。市民林先生也表示,疫情當前,健康祭掃才是對逝者更加莊嚴的哀悼。
的確,清明祭掃重在表達感情。由實地實物祭掃轉換為精神祭拜,同樣可以追思先人。且在特殊時期,保護好自身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才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
其實,在許多年前,“文明祭掃”“綠色祭掃”的概念便開始盛行。傳統的祭掃方式所帶來的人流車流擁堵、大小火災頻發、封建迷信盛行等隱患和問題,不但給節日里的人們添了堵,也有違節日的本真和初衷。
“以前每次去掃墓都要燒紙祭拜,搞得紙灰漫天,味道嗆鼻。幾年前我們便開始通過鮮花的方式‘綠色祭奠’,一些遠在外地的親人則通過網絡的方式祭拜,其實有一顆緬懷的心比形式更重要!”蔡先生說。
疫情期間,清明時節更要講文明。在嚴峻的防疫形勢下,換一種方式哀悼,并不影響人們的心意,重要的是我們心中常念著先人。
(記者 張澤業 郭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