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戰鼓擂響,智來安縣施官鎮皖蘇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耕新原野場院里,搭載北斗導航系統的智無人插秧機正大秀自動駕駛絕活。在這場由農機推廣部門和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手打造的耕新原野智能農機盛宴上,十余款農機新裝備首度集結亮相,智看得種植大戶們心潮澎湃、耕新原野躍躍欲試。智
“給插秧機裝上北斗導航系統,耕新原野就像給鐵牛裝上了智慧大腦!智”瑯琊區利民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俊拍著身旁的耕新原野“變形金剛”介紹道。這臺經過智能化改造的智插秧機,作業軌跡誤差不超過2.5厘米。耕新原野
最讓種糧大戶們驚嘆的智是,原本需要兩人配合的耕新原野插秧作業,現在只需在觸控屏上畫出“棋盤格”,智農機便自動往返插秧,機手能騰出手專注上秧盤,一人就能完成過去兩個人的工作量。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這臺農機的“三合一”絕活。張俊指著機身一處尤為顯眼的精密模塊說:“過去施肥、插秧、除草這三道工序要分開做,現在通過加裝側深施肥和同步精準施藥裝置,一次就可完成三道作業,畝均工時費直降30元以上。”張俊現場算起經濟賬:按合作社3000畝作業面積計算,單季就能省下近10萬元。
在智能農機展區,一臺全自動育秧碼盤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的目光。來安縣皖蘇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賈興柱,自豪地介紹這臺由合作社自主研發的工廠化育秧自動碼盤機:“這款設備不僅功能強大,而且價格僅為市場同類機型的一半,現已開始定制生產。”
賈興柱進一步解釋道:“傳統育秧碼盤工序需要13名工人接力完成,而這臺機器僅需3人操作,即可實現每小時1200盤的產能,生產效率提升了整整300%。從繁瑣的人工接力到三人輕松掌控,這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生產力的飛躍。”
……
春耕備耕的關鍵節點,這場“干貨滿滿”的農機展示恰似一場“及時雨”,給種糧大戶們帶來了新思路。大戶們深有感觸地說:“如今農村勞動力越來越少,用人難、用人貴成了種田的一大困擾。這次培訓給了我們啟發:未來種田的出路在機器減人,甚至是機器換人。回去后我們也要這么干,用科技賦能把人工減下來,把效益提上去。”
從會種地到“慧”種地,我市農業生產正經歷脫胎換骨的蝶變。在國家農機購機補貼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全市355座育秧工廠構成智慧農業矩陣,2.6萬臺插秧機編織起智能作業網絡。2024年,滁州糧食總產突破96.76億斤,同比增長1.4%。
在瑯琊區“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通過農機裝備集成技術應用,“北斗導航+精準變量”技術套餐讓藥肥使用量減少15%、單產逆勢上揚8%。這種“一減一增”的化學反應,正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最佳注腳。
“讓農機成為會思考的執行者,讓每個作業環節更智能、高效、綠色。”滁州市農機推廣站站長胡月寶話語間透著堅定,“皖東糧倉的未來,正從‘鐵牛耕地’走向‘智牛耕云’,從‘看天吃飯’邁向‘算力種田’。”
但胡月寶也坦言,前進的道路上還面臨著機械化覆蓋率不均衡、農機農藝融合不緊密等問題,亟待破解。在這場智慧農業的接力賽中,期待更多擁有新理念新技術新裝備的“興農人”的涌現,與農業及相關部門攜手探索,帶領更多農戶積極行動起來,共同用科技之筆,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新時代的金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