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政策國家醫保局、配套國家衛生健康委等聯合發布《關于完善城鄉居民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的長期處方才好指導意見》,提出完善“兩病”門診用藥長期處方制度,開出保障患者用藥需求。政策長期處方是配套個好政策。但是長期處方才好,最近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反映,開出實行起來不是政策特別順暢。在采訪中,配套多位業內專家表示,長期處方才好大政策雖然在使勁,開出但是政策配套措施不到位,讓實踐方不太愿意動,配套導致一個巴掌拍不響。長期處方才好
誰的積極性不高
長期處方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最直接的是大大減少了慢病患者往返醫院的頻次。例如,符合條件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可以每次開具3個月的處方藥,那么就不用每周重復診斷、取藥了,3個月內可以少跑十幾趟。
位于北方某市的某區,常住人口60多萬,然而從2017年4月對四類慢病患者開放長期處方到今年8月底,總共開了不足1500張。這一現象在其他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原因是什么?
醫務人員有看法。大部分醫療機構現行的績效考核政策只跟工作量掛鉤,導致簽約醫生不愿意開具長期處方。基層藥品零差率后,其中一個補償途徑來自診療費,而長期處方帶來了門診人次的減少,導致了補償下降,基層收入受到了影響。據某省某市某區數據統計,2018年,該區共為31378名符合條件的慢性病患者提供12.8萬人次連續處方服務,與原配藥不超過4周的政策相比,累計減少患者配藥15.2萬人次,減免一般診療費152萬元。同時,各地為保證長期處方的落地,相應增加了醫務人員對開具長期處方患者的回訪,工作量增加。專家表示,在一般診療費減少、相應補償機制尚未跟進的情況下,實施長期處方,有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會出現“收少支多”的困境。
患者也有想法。慢性病患者往往多種疾病并存,雖然各地結合實際增加了納入病種的種類,但依然不能覆蓋大部分慢性病患者用藥需求。即便有些藥品可以納入長期處方,有些仍然需要較短時間內往返醫療機構取其他藥。另一方面,各地的社區衛生機構基本都在老百姓的家門口,滿足15分鐘服務圈,“抬腳就到”。對慢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慢病患者而言,在那里可以量血壓、聊天,順便就把藥開回去了。少跑路之后,跟醫生的溝通減少了,而且缺乏用藥提醒或監督。因此,很多人愿意多“跑腿”。
當前,大部分地區未對長期處方的醫保總額實施單獨核算,“控費指標”也讓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存有顧慮。以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數據為例,2018年,該機構慢性病連續處方金額占總藥品金額的44.34%,均次費用259元。其中,慢性病長期處方均次費用達431元。長期處方政策實施后,患者到醫療機構就診檢查的周期明顯延長,無形中增加了潛在的用錯藥、漏服藥、不遵醫囑、病情變化導致換藥等用藥安全風險。
好事如何才能辦好
長期處方盡管在落地中遇到了難題,但并非無解。
近日,記者在浙江省嵊州市采訪,發現這里的長期處方制度運行得很順暢,僅該市浦口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家,今年1月~9月,長期處方達到14717人次。原來,該市早就意識到了長期處方實施后可能給醫務人員帶來的影響,于是提前謀劃,通過績效杠桿撬動起了長期處方。在這里,一般門診的績效系數是0.4,而長期處方門診的系數則為1,也就是說,開一張長期處方的績效激勵是普通門診的2.5倍。
浙江省衛生健康委基層處處長胡玲建議,在對醫務人員制定適宜的激勵機制時,可以提高長期處方患者一般診療費,也可借鑒國外經驗,設立藥事咨詢服務費等。據了解,在新西蘭,患者如果要申請長期處方,需要給醫生額外多付近1美元。
針對患者反映的藥品覆蓋范圍問題,多位專家建議適當增加基層藥品種類,并建立長期處方針對病種的動態調整機制。北京市長期處方量比較大,其中一個原因正是2017年北京市醫藥分開綜合改革中,統一了大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藥品目錄和報銷目錄。在北京市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副主任張向東看來,這個目錄的統一為長期處方開展提供了有效的前提。
為了避免長期處方過程中用錯藥、病情變化等引起的安全問題,深圳羅湖醫療集團充分發揮了藥師的作用。該集團藥學部主任曹偉靈說,羅湖的藥師在長期處方服務中,一方面指導合理用藥,另一方面監測不良反應,對患者開展隨訪,為患者建立藥歷,參與病歷點評等。
另外,我國目前界定處方量和用藥時長的法規仍然是2007年5月1日起施行的《處方管理辦法》,要求處方一般不得超過7日用量,急診處方一般不得超過3日用量。盡管文件為長期處方留出了一個口子:“對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況,處方用量可適當延長,但醫師應當注明理由。”然而,從2007年至今,已經過去了10多年,很多環節都在發生變化,因此有專家呼吁盡快修訂此辦法,將類似長期處方的相關探索用“法”的形式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