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如何從“別人家的何從孩孩子”到“別人家的導師”?
編輯:湯曉雪 來源:羊城晚報 瀏覽次數: 次 發布時間:2024-04-12 16:13:09 【字體:小 大】他如何從“別人家的孩子”到“別人家的導師”?
專訪26歲成為中大副教授的“臺風圈分舵主”陳逸倫
“15歲考上中科大少年班,24歲博士畢業,別人別人26歲成為985高校副教授”“不拿學生‘一作’(注:論文第一作者的導師簡稱)”“不讓學生干雜活”……近日,中山大學大氣科學學院副教授、何從孩碩士生導師陳逸倫在網絡走紅。別人別人年僅28歲的導師他帶領著一批年齡與他相仿的學生探索大氣奧秘,他的何從孩教學理念、師生相處模式得到一眾網友點贊。別人別人作為一名“95后小老師”,導師陳逸倫何以實現“開掛”人生?如何成為“別人家的何從孩導師”?
從“學弱”逆襲,他的別人別人“跳級人生”也曾有低谷
陳逸倫的個人平臺透露了自己的“跳級”軌跡——因5歲便會口算兩位數乘法,他被小學校長“相中”實現幼升小,導師讀完五年級才10歲便升初中。何從孩15歲上大學,別人別人本碩博讀了9年,導師26歲在中大被聘為副教授,“至今一直沒離開學校,將來也大概率留在學校”。
“年少有成”并走上科研道路,離不開從小對萬事萬物的好奇之心。10歲時,他偶然點開電腦里一款可用于科研繪圖的數學軟件,覺得新奇又好玩。由好奇心引發系列探索,讓他在初中時便能畫出比老師更加美觀、精確的圖像。
時至今日,好奇心仍是讓其科研之火持續燃燒的必要條件。“我做科研不只是為完成項目,更多是對某個問題好奇驅使我去探索。如果缺乏好奇心,就像流水線上的熟練工一樣了。”
高中時,他在學習上掌握技巧且較自律,成績在全校名列前茅。在大家的鼓勵下,他想著“再快一點”,就報考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少年班。盡管在外人眼里是“天才少年”,他卻調侃道“當時看著呆呆傻傻的”——來到中科大少年班,他發現身邊有很多比自己年齡更小、實力更強的人,他只算個“學弱”。
英語分班考試被分到C班、第一次六級考試沒過、多門課考六七十分……一次次失利增加著挫敗感,他開始在游戲中沉淪,尋求從學習中無法得到的認同感。直至大二尾聲,他突然意識到不對勁:“難道以后要靠打游戲生存嗎?我又不如職業選手,這個賽道是混不了的。”他將重心放回學業,大三成績得以上升。
如今的他在外人眼中是“年少得志”,然而他卻表示,“比我年輕但更杰出的人太多了!別人都覺得你很優秀,一路走得很順利,但挫折只有自己看得到。人生的路還很長,現在快不代表一直都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賽道,沒必要比較快慢得失,不如沉下心來專注方向。”
自稱“抬杠藝術家”,追求讓天氣預報更精確
“我,一個小小青椒(青年教師),清早被鬧鐘叫醒,孤身一人坐上校車,離開珠海,前往廣州交項目申報書……我背著沉甸甸的背包,一步步走向科研院。頃刻間,包空了。”陳逸倫在日記里披露了繁重的科研工作片段。
“大氣科學”是他的賽道,他覺得“這個專業不太冷”,而且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科,自小他就夢想成為地球科學領域的科學家。陳逸倫認為,“大氣科學不僅包括對天氣、氣候的研究,還有數學、物理、化學、環境等知識,并結合了一些先進的技術,所研究的是大眾每天都關注的問題,是前景廣闊的專業。”
大學時他了解到地球科學細分許多學科,其中大氣物理是與日常生活最接近的,他便選擇往此方向深耕,逐步定位在“衛星遙感云和降水”。他向記者介紹,“利用衛星可以更加及時、準確地觀測天氣現象,我的科研目標就是利用多源衛星觀測資料,將華南地區的降水過程,認知得更清楚,并且建立相應的預報模型,將各類降水預報得更準。”
為此,他花大量時間調研文獻、思考、編程、組織成文等,并帶領研究生做科研。盡管入行近十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在知名期刊上發文20余篇,曾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廣東氣象科技杰出青年獎等榮譽,他仍形容自己還處在初級階段。
“用中國自己的衛星做自己的事”是他心中的理想,也是他常常和學生提起的一句話,他教導學生要具備科研能力,更要有愛國情懷。陳逸倫和黎偉標教授合帶的博士生劉天澳說:“每當提到我國發射的氣象衛星時,他總是自豪地給我們介紹衛星的特點、優勢和應用。”
陳逸倫在個人平臺分享專業見解和科研成果,并發布了“招生貼”,鼓勵更多人學習大氣科學。他還起了一個有意思的網名——“國家一級抬杠表演藝術家”,“科研本身就是一個‘抬杠’的過程,中間會遇到很多反對的聲音,需要不斷探索、挑戰已有知識,解釋或者修正自己的觀點”。
雜活不讓學生干,一心培養氣象研究“后備軍”
陳逸倫將授課視為他科研日常最重要的部分,本科生能用課堂知識解答生活疑惑,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研究生能拓寬對學科前沿的理解,利用好奇心繼續往相關方向探索,這是他心目中理想的教學效果。“我常思考如何將課程講得更有趣,如何從知識、能力和情感多方面引導學生,培養氣象研究‘后備軍’。”
本學期,陳逸倫開設了《空中浩劫:氣象危機》公選課。這門課處于滿選狀態,非常受學生歡迎,“抬頭率”也很高。“陳老師深入淺出,以輕松幽默的方式把晦澀知識講得透徹。”何炯同學告訴記者。課堂中,陳逸倫搬出的一道初一地理題考倒了不少學生,他以此激發大家對氣象常識的重視,引出課程內容。
對于不同類別的學生和課程,陳逸倫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公選課更像科普,得讓不同專業的本科生都聽明白,目的是激發學生探索興趣。”專業課則在嚴格執行課本大綱之余,多拿新近的天氣熱點話題舉例,除了理論學習,還要教學生如何把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并幫助他們找到科研過程的問題所在。“我經常會一行行地幫研究生看代碼,與程序斗智斗勇,一起發現其中錯漏,挺有解謎快感的。”
講課過程中,他在大屏幕上設置實時匿名“彈幕”,同學們都可以自由發表見解,隨時發送問題或反饋。他還開發出各種實用“新玩法”。講到能見度時,他教學生使用狙擊手的“拇指測距法”來觀測能見度。“這個方法簡單便捷,有手就行。我們學的知識并不抽象,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我的學生保證手把手帶”“不拿學生一作”“雜活不讓學生干”等“豪言壯語”讓陳逸倫火了一把,他卻認為這應是一位導師的“基本操作”,自己并無特殊之處。今年3月,他因“交單質量和數量成績突出”獲中大“財務報銷五星級制單人”稱號,“我絕不會讓學生給我干報銷、取快遞這些雜活,我的學生只做專業的事情”。
他將自己研究生團隊的微信群命名為“臺風圈分舵”,在他這個“舵主”帶動下,師生無話不談。在他看來,“培養學生不只是教授知識,生活上也要給予關心。我們年齡相仿,我能理解學生想法,我會和他們一起努力解決遇到的困擾。師生彼此更加信任,工作、學習效率也會更高。”劉天澳同學告訴記者:“陳老師經常和我們一起唱歌、打羽毛球,像師兄一樣。”本科英才班學生江帥儒說,“陳老師更像走在前路的朋友,他總樂意給予我們支持和幫助。”
對于網絡熱議的“與學生年齡差不多,有學生甚至比他年齡還大”,他認為“聞道有先后”,并不以年齡“論英雄”,“科研是憑專業能力來論高低的,誰說得對就聽誰的”,他就曾帶過一位比自己年長的研究生,他也會虛心聽取比自己還小的朋輩的學術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把個人平臺開辟成“第二課堂”,從導師視角為“準研究生”們指點迷津。“科研經歷是PPT的重中之重,了解清楚PPT上每一個名詞的含義”“未來計劃不要空泛,可提前聯系導師,初步調研文獻,最好有張好看的流程圖”“所使用的方法、資料應有充足準備,適當拓展寬泛的知識,例如熟悉本學科的名人”……他的研究生復試“攻略貼”收獲大量網友的關注與點贊,他也成了“網友們的導師”。
記者 陳亮 實習生 謝欣希 羅鈺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