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裝完立馬鼓包裂縫 高價進口地板"血統"不正
2013-07-15 09:56:50 來源:揚州時報 評論:0
 2013年4月,血統業(yè)主司徒先生買了100平方米的地板地板美國進口紅橡木實木地板。他告訴記者當初選這個品牌的裝完地板,就是立馬裂縫因為銷售人員在介紹時說這種地板都是美國進口紅橡木制作的。  合同簽了,鼓包高貨款付了,進口本該... 2013年4月,不正業(yè)主司徒先生買了100平方米的血統“美國進口紅橡木實木地板”。他告訴記者“當初選這個品牌的地板地板地板,就是裝完因為銷售人員在介紹時說這種地板都是美國進口紅橡木制作的。”合同簽了,立馬裂縫貨款付了,鼓包高本該開開心心地等地板裝修新房。進口可6月份安裝了一部分后,不正發(fā)現部分地板有點不對勁,血統隨后與店家聯系,店老板解釋,等全部安 裝 完,整體看就不會有凹凸感了。司徒先生信以為真,繼續(xù)安裝。誰知安裝完后,有5塊木地板已經鼓了起來,地板表面還出現了裂縫現象。
司徒先生隨后聯系了經銷商,要求對方出具木地板的進口證明。令人意外的是,對方以“進口材料在廠家那里,銷售商沒有”為由予以拒絕。無奈之下, 司徒 先生只好向消協求助,要求銷售商退還貨款。經消協幾番調解,銷售商才同意只為司徒先生更換出了問題的那5塊地板,并補償一定損失。事情雖然調解了,鑒于此 類實木地板鑒定價格不菲,所以到底是不是“實木”,司徒先生仍心存疑惑。
地板市場還有哪些貓膩?標識模糊迷惑消費者
類似司徒先生的地板投訴,近兩年大幅度上升。首先是地板標識不實,根據工商部門抽檢發(fā)現,地板標識不實主要問題是:實木地板木材名稱標識錯誤,還有部分商品僅標注木材名稱的俗稱。如一款“歐洲白蠟木”地板,其實就是中國的水曲柳,并非什么歐洲血統。
送貨上門偷梁換柱 商家為求利潤以次充好
消費者購買實木地板后,經銷商送貨上門。然而,打開包裝后發(fā)現,產品與訂購的有很大差別。訂購同一型號的實木地板,可安裝時卻發(fā)現地板色差過大。商家為了利潤最大化,把色澤和紋理相似的便宜品種,當成高價的品牌來賣,然后高價格出售。
實木地板是取材自然生長的樹木,由于其制作材料的特性,存在色差和節(jié)疤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同一型號兩個批次生產出來的產品存在色差程度較大,而且商家又沒提前告知消費者,商家應當承擔主要責任。
此外,消費者訂購地板后應在盡量短時間內提貨,防止經營者無貨,用不同規(guī)格、等級、色號的地板來搪塞。送上門后,一定要當場逐箱驗貨,要注意地板包裝上的色號標簽。還應要求在發(fā)票上注明等級、色號、面積等。
地板輔料配件成隱形殺手 環(huán)保隱患需注意
業(yè)主在挑選木地板時,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地板的耐磨度、甲醛釋放量、花色款式等地板質量問題上,而對于踢腳板、地板膠、地板墊等配件的環(huán)保問題卻往往不太重視。木地板的配件和輔料選擇不好,也有可能暗藏殺機。
踢腳板、地板膠、地板墊等這些強化復合木地板的配料、輔料,通過與地板搭售的方式蒙混過關牟取利益,已成為一些地板商的慣用伎倆,而這也正成為家庭的環(huán)保隱患。
地板面積有玄機 合同注明“產品面積”或“實際鋪裝面積”
消費者通常都會認為,自己花錢購買的木地板是實際鋪裝面積。而在實際生活中,有時給60平方米的房子裝修,卻用掉70多平方米的木地 板,消費者因此多花了不少地板鋪設費用,這是消費者在鋪設地板時經常遇到的事。木地板實際鋪裝的面積與包裝箱上標注的面積會有出入,不明真相的消費者,一 不小心就會落入不法商家的圈套中。
此外,有商家還在實木地板的面積上玩伎倆。按行業(yè)規(guī)定,市 民購買地板時,只需測算面板的面積,但有少部分不良商家則會算上地板企口、也就是接縫處槽 的面積。因此,消費者購買木地板時,一定要讓商家在銷售合同或購貨憑證上注明:木地板面積是“產品面積”還是“實際鋪裝面積”。最好讓商家在銷售合同或定 金收據上注明商品計量標準和計算方法,以免以后帶來不必要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