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民到底最關心什么?復旦發展研究院傳播與國家治理中心將近年來社會關注較多的中國最關綜合社會議題歸納為反腐、房價、網民收入分配、到底旦環保、?復戶籍、布中報告醫療、議題食品安全、中國最關綜合就業、網民教育、到底旦養老、?復民族、布中報告宗教等12項,議題通過對新浪微博平臺上1800名網絡用戶近兩年發表的中國最關綜合所有博文進行內容分析形成“中國十二大社會議題綜合報告”。該報告亦是網民“中國網絡社會心態報告(2014)”的子報告。
【12大議題關注排名,到底旦教育反腐居首位】
《報告》將近年來關注比較多的社會議題歸納為反腐、房價、收入分配、環保、戶籍、醫療、食品安全、就業、教育、養老、民族、宗教等12項。對1800位網絡樣本用戶的統計分析表明,12大議題的提及率由高到低依次為教育議題23.8%、反腐議題22.9%、環保議題18.1%、房價議題17.6%、醫療議題17.5%、宗教議題14.6%、食品安全議題14.1%、民族議題13.9%、收入分配議題13.9%、養老議題11.3%、就業議題9.9%、戶籍議題8.9%。
12大議題提及率
持續關注度指網絡用戶是否持續關注某議題。對12大議題的關注度由高到低依次為教育議題22.5%、反腐議題22.2%、房價議題17.0%、環保議題16.5%、醫療議題16.1%、民族議題13.3%、食品安全12.6%、收入分配議題12.3%、養老議題10.0%、就業議題8.0%、戶籍議題7.4%、宗教議題6.5%。除宗教議題呈現高提及率、低關注度的特征外,其余議題的提及率與關注度基本一致。
12大議題持續關注度
【反腐】
數據顯示,體制歸屬、教育水平、地域等客觀變量對是否關注反腐無顯著影響,這表明反腐議題在不同體制歸屬、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地域的人群中分布較為均勻,具有普遍性。在社會底層群體、知識技術人員、商界精英、體制內人員四大群體中,社會底層群體與體制內人員對反腐議題的關注持續性最強。
社會底層群體中25.6%關注了反腐議題,其中頻繁關注者占該群體的11.9%,在四大群體中名列首位。社會底層群體與體制內人員的頻繁關注比例是知識技術人員頻繁關注者比例的近1.5倍,是商界精英頻繁關注者比例的5倍左右。
各社會群體對反腐議題的頻繁關注比例
有394位網絡用戶在關注反腐議題時表達了自身對如何遏制腐敗的看法,其中68.8%的用戶認為制度保障可以有效遏制反腐,該比例明顯超過對持續打擊貪官的認可(28.9%)。部分微博用戶明確表示“腐敗隨權力而生”,必須要“有效約束”,在法律的框架下合理運用權力,從源頭上遏制腐敗。
網絡用戶對如何有效遏制反腐的認知
【房價】
東部、男性、商界精英用戶討論積極
數據顯示,在房價議題的討論中,東部用戶、男性用戶、商界精英群體用戶表現積極。東部用戶中,20.9%提及房價議題,高于中部13.4%與西部10.9%的數據。男性提及率高于女性,男性用戶中19.9%提及房價議題,女性提及率僅為10.4%,相差近兩倍。在各群體中,商界精英最積極,25.6%的商界精英提及房價議題。
研究生以上學歷用戶與60、70后關注最頻繁
對房價的頻繁關注還呈現較明顯的高學歷。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用戶中,20.9%頻繁關注房價議題,與之相比,本科生、大專(含高職)、高中學歷用戶中的頻繁關注者比例僅為10.6%、8.7%、5.9%。此外,60后與70后對房價議題的關注持續性也在各年齡段中十分突出。數據顯示,60后與70后中分別有21.4%、23.5%是房價議題的持續關注者,其他年齡階段用戶的頻繁關注者比例分別為:80后6.9%,50后及以前14.8%,90后樣本用戶中房價議題的持續關注者極少。
各年齡層用戶對房價議題的頻繁關注比例
房價漲幅跌幅、國家樓市政策與買房經濟壓力成為主要關注內容
數據顯示,房價漲幅跌幅、國家樓市政策以及買房的經濟壓力是網絡用戶在房價議題中關注最多的三大內容。在關注房價議題的網絡用戶中,分別有52.6%關心房價漲跌幅 ;46.7%關注國家樓市調控政策;35.9%關注買房的經濟壓力。此外,另有一些用戶選擇性地關注房地產投資、房產稅等其他問題。
網絡用戶認為房價問題帶來負面影響
數據顯示,房價議題關注者中35.0%的用戶認為買房的經濟壓力使其自身的幸福感被嚴重剝奪,同時有13.1%用戶明確表示家庭負擔明顯加重。在宏觀層面上,19.9%認為房價現狀影響中國經濟的正常發展,11.1%的關注者認為目前中國人的消費結構被嚴重扭曲,另有10.8%的用戶認為房價居高不下會加劇社會的貧富分化。
【環保】
東部用戶、商界精英提及率高,西部用戶、60后關注最頻繁
各地區用戶中,東部地區用戶的環保議題提及率最高。數據顯示,東部地區有效樣本中,20.5%提及環保議題,相比之下中部用戶與西部用戶的提及率分別為13.8%、15.7%,相差4-6個百分點。在各群體用戶中,商界精英24.4%的提及率最高。在關注程度上,各地區用戶呈現與提及率不同的特征。數據顯示,西部用戶對環保議題的頻繁關注比例高于東部用戶,前者14.3%,后者11.4%,中部7.6%。在各年齡層用戶中,60后的頻繁關注者比例最高,占比20.5%,其次是70后14.5%,90后9.4%的頻繁關注比例排在第三位,80后與50后及以前群體比例接近,分別為6.2%與6.1%。
各地域用戶對環保議題的提及率
霧霾問題仍然最受關注
在各類環保問題中,霧霾問題的關注度最高。數據顯示,在環保議題關注者中,71.4%關注霧霾問題,比例十分突出。此外,分別有24.9%、21.2%、17.8%的用戶關注環保意識問題、水污染及有毒化學品污染。
【教育】
高學歷、年長者、男性用戶提及率高,社會底層群體與70后頻繁關注
教育議題在12大議題中提及率最高,主要以高學歷、年長者及男性用戶為主。數據顯示,在各學歷階層中,本科學歷與研究生及以上用戶以25.6%、25.7%的提及率位列第一、第二,大專(含高職生)提及率為12.5%,相差13個百分點,高中及以下學歷提及率為22.9%。在各年齡階層中,50后40.3%的提及率位列第一,70后與60后比例接近,分別為32.0%與31.5%,相比之下80、90后的提及率為20.7%、19.8%,相差10多個百分點。此外,男性用戶提及率也高于女性,前者26.1%,后者16.3%,相差10個百分點左右。
在關注持續性上,社會底層群體的持續關注度最強,有9.8%的社會底層群體用戶持續關注教育議題,高于黨政軍體制內人員6.2%、商界精英4.2%、知識技術人員3.3%的數據。此外,各年齡用戶中,70后對教育議題的關注持續性最強,30.9%的70后頻繁關注教育議題,50、60后比例接近,分別為22.2%與21.4%,80、90后持續關注度較低,僅為10.7%與12.8%。
各社會群體對教育議題的頻繁關注比例
高等教育、考試招生制度關注最多,師生關系成新焦點
教育議題關注者中36.3%關注高等教育內容,34.8%關注考試招生制度,27.2%關注中小學教育問題。此外,關于教育公平、邊遠地區教育問題也多有提及,分別有15.3%、7.7%的關注比例。另外,師生關系也成為網友新晉關注的內容,獲得5.7%的用戶關注。
【養老】
50后及以前提及率最高、關注最頻繁
數據顯示,50后及以前用戶對養老議題的提及率最高,關注也最頻繁。在各年齡層用戶中,50后用戶中有26.8%提及養老議題,超過70后15.2%、60后13.7%、80后9.9%及90后2.4%的數據。此外,50后及以前關注者中17.6%頻繁關注養老議題,而其他年齡層用戶的頻繁關注比例分別為60后4.8%、70后6.4%、80后0.4%、90后3.2%。
網友集中關注養老保險缺口問題,退休政策、以房養老等也頗多關注
在養老議題關注者對養老保險缺口問題關注最多。數據顯示,64.4%的關注者關注該現象,位列關注內容第一;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分別是退休政策與以房養老問題,占比25.0%與23.3%。此外,分別有12.8%與7.8%的用戶關注老年服務問題及空巢老人。
32.8%的關注者認為,現在出現的養老保險缺口等情況會造成一定的社會恐慌,同時分別有27.2%與22.8%的用戶認為社會負擔加重、家庭壓力增大。
【收入分配】
數據顯示,分配議題關注者中,收入分配公正性最受關注。58.4%的關注者提及公正性問題,此外分別有33.5%、24.4%的用戶分別關注收入政策與福利政策的匹配性與收入分配改革。
東部用戶提及率高,男性、50-70后持續關注性強
數據顯示,各地區用戶中,東部用戶提及收入分配的比例為14.6%,高于中部用戶11.6%、西部9.0%。
在議題關注上,男性用戶的持續關注性明顯高于女性。數據顯示,11.8%的男性頻繁關注收入分配議題,女性持續關注者比例為3.7%,僅是前者的三分之一。
此外,在各年齡層用戶中,50-70后用戶比80、90用戶更頻繁關注收入分配議題。數據顯示,50、60、70后頻繁關注收入分配議題的比例為22.7%、19.0%、18.6%,80后頻繁關注收入分配議題的比例為6.6%,而90后樣本用戶中基本無人持續關注收入分配議題。
收入分配不公影響幸福感
為什么會出現收入分配不公?43.9%的關注者認為由收入分配政策不合理造成,41.2%的關注者認為是由于特定集團或特定行業的利益壟斷造成。
網絡用戶認為,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直接社會影響在于民眾幸福感降低。數據顯示,收入分配議題關注者中35.7%表示其自身的幸福感因此降低,另有32.6%的網民認為收入分配不公將會造成社會貧富加大。
【男性多關注、女性更滿意】
性別差異是影響社會議題現狀滿意度的另一指標,男性用戶對各類社會議題的關注度高于女性,但女性用戶對議題現狀的滿意度高于男性用戶。數據顯示,認為收入分配、環保、養老議題是各議題中最滿意的女性比例是男性比例的4-8倍(女性用戶數據為11.1%、8.3%、13.9%,男性用戶數據為2.2%、1.1%、3.9%)。
制圖:實習編輯: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