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美國很在乎中國的力功 5G 技術,德國“工業 4.0”戰略很重視所謂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物聯網CPS)技術,生產 就是力功因為人們都意識到與此密切聯系的物聯網技術對未來產業發展具有關鍵性影響。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物聯網蒸汽機技術的影響具有關鍵性,第二次革命的生產電力技術、第三次革命的力功 IT 技術也如此。那么,新型工業化(德國的“工業 4.0”,美國的“再工業化”與此相似)關鍵性影響是什么呢?是不是物聯網技術呢?文獻 [1-3] 深刻地揭示了物聯網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作用。奚加榮還從協同融合、場景設計、生態協同三個方面分析闡釋了這樣的作用 [4]。
物聯網技術具有怎樣的影響?要分析其對產業生態的影響,也應當分析其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分析這種影響的方向與性質,這樣才能準確地把握物聯網在社會生產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科學規劃和指導物聯網產業發展。
1 工業化的本質和任務
工業化的本質就是借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提高生產力水平。其作用具體表現為 :第一,工業化促進提高生產力技術水平 ;第二,工業化提高生產的社會化協作水平 ;第三, 工業化促進產業生態自我調整 ;第四,工業化促進優化經濟結構,初級產業向高級產業轉化。工業化的這些本質作用, 既對經濟發展具有整體促進作用,同時也對社會發展產生影響,包括社會活動、社會形態的存在及管理,甚至是意識形態都會受到影響。
按照生產力經濟學的原理,經濟發展受到社會生產力構成因素的組合方式影響,呈現出不同的社會生產力水平。
生產力要素組合有四種基本形式 [5]。第一種為質態組合方式,是指生產力構成因素在物質屬性上互相適應的聯系狀態,反映的是某種技術性聯系,即生產力諸因素(諸環節) 之間互相提供生產條件、互相進行實物補償的“投入產出鏈”。第二種為量態組合方式,是指生產力構成因素客觀要求的數量配比。其反映生產力構成因素所需要的比例關系,以及生產力因素為形成有效的生產力所需要的規模。第三種是時間組合方式,指生產力因素流轉在客觀上要求的時序安排。實踐中這樣的安排要求要通過勞動者因素與生產資料因素的時間組合,勞動手段與勞動對象的時間組合,基礎設施與制造設施的時間組合等來實現。第四種是空間組合方式,指生產力構成因素在地域上的分布和聯系狀態。 空間組合反映了生產力的形成對特定因素的稟賦的依賴特征,從而影響生產力水平。
顯然,四種組合方式存在組合效率高低不同的可能。工業化,說到底就是通過工業化的方式提高這種組合效率,以往出現的工業革命歷史地詮釋了這一點。
1.2 新型工業化特征及內在要求
什么是新型工業化呢?第一,以信息化為新的帶動力和標志。目前全球經濟發展階段特征是信息經濟,這已基本成為共識 [6]。第二,以工業結構和相關經濟結構優化為基本特點。工業化的發展結果在形式上,可能反映為產業結構的優化,本質則是工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優化。第三,以可持續發展為重要內容。工業化可能存在消極負面作用,這會制約進一步的發展。第四,以對外開放為重要條件。工業化要求提高生產力要素的周轉效率,新型工業化必然要求在經濟全球化的國際產業分工下推進工業化。
新型工業化不同于傳統工業化道路,應當在新的國際產業分工下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中占據高端或高點,全面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那么新型工業化就應達到以下基本要求 :其一,是要求創新驅動的發展。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促進由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躍升。其二,是要求協同創新的發展。促進全球創新合作與產業交流,形成技術產品、業態模式和體制機制創新。其三,是要集群集約發展。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差異化發展的產業集群,生產要素高效“配伍”,促進生產方式轉型。其四,是要求智能融合的發展。促進“互聯網 +”融合發展,推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其五, 是要求綠色安全的發展。
2 產業轉型升級的生產力發展使命
2.1 產業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
工業化具有積極的正能量,也會產生消極影響,產業轉型升級的作用就是放大工業化的積極影響,減少其消極影響。這個道理好講,可做起來往往就存在失誤之處。比如忽視經濟規律,片面追求產業結構升級,美國實施“去工業化”,我國搞過運動式“退二進三”;比如重空間布局輕產業配套, 產業園區熱鬧一時,產業集而不聚 ;還比如,忽視產業發展基礎和市場,忽視產業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等等。那么怎么做才能達到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呢?
產業轉型包括生產技術的轉型,組織方式的轉型。前者體現了生產技術方式創新,進而達到生產技術的高端化 ;后者體現了產業組織方式的創新,形成高效的產業組織方式, 也是催生新興產業業態的基本途徑。
產業轉型升級是作為調整工業化進程來使用的,但它是 戰略性的調整工具,而不是常規的產業管理的行政工具。這 種戰略性調整,一個要考慮產業轉型升級戰略重點,另一個 要考慮產業轉型升級目標和要求。然而其根本任務是不斷提 高社會生產力水平,這也恰恰是產業轉型升級的使命。這種 使命是什么?其一,促進生產技術的升級和高端化發展 ;其二,提高生產的社會化協作水平,生產服務商業化現代化 ; 其三,促進產業鏈條連接帶動能力,完善產業自我調整的能 力 ;其四,促進資本資源轉移,進行產業結構升級。
2.2 產業轉型升級的戰略目標
2011 年 12 月,我國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即 :工業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 信息化和軍民融合水平顯著提高 ;質量品牌建設邁上新臺階 ;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水平顯著提升。2015 年5 月,我國發布了《中國制造 2025》。這是新型工業化戰略
的延續,總目標是實現制造強國,并分三步實現 :第一步, 到 2020 年基本實現工業化 ;第二步,到 2035 年全面實現工業化 ;第三步,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全球領先的技術體系和產業體系。
從這些戰略部署規劃所明確的目標中,能夠看出一條主線,即新型工業化之路,要通過“互聯網 +”來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兩化融合”),再以此為基礎加強“智能制造”,進而實現新型工業化目標。產業轉型升級的基本要求如圖 1 所示。
3 物聯網對生產力影響的分析
3.1 生產力的影響因素
看一個社會的發展水平,不是看它生產了什么,而是看 它是怎樣生產的,就是說生產方式是衡量生產力水平乃至社 會發展水平的根本標志和本質特征。生產力要素的簡單堆砌 并不是生產力,生產力要素結合起來才能形成生產力,而生 產力要素結合的方式就是生產方式。對生產力促進作用,體 現為能夠促進要素結合的效率,進而促進生產方式改變并提 高生產率。技術,體現了勞動工具與勞動對象的結合方式 ; 管理,體現了勞動工具、勞動對象使用的社會化協作的結合 方式。因而,技術和管理對生產力要素高效能結合具有決定 性影響。第一,技術影響著勞動者生產能力 ;第二,技術影響著勞動工具的生產能力 ;第三,管理影響著生產方式。
技術和管理有不同的屬性,也有相似的作用。技術有自 然屬性,即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方法要符合自然界 的法則,符合自然規律,以此建立人與自然高效率的聯系 ; 管理有社會屬性,即管理是促使個體能力結合的合力更大, 而不是相互抵消的活動,以此建立生產中高效的社會聯系。很明顯,技術和管理所具有的相似的作用,就是將生產力要 素結合起來的能力。
3.2 物聯網對生產力的影響
物聯網技術對促進生產力發展,影響是很大的,原因就是其對提高技術和管理的先進水平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物聯網技術對促進提高技術和管理的作用,在技術方面,體現為促進工具變革,促進工藝變革 ;在管理方面,體現為促進產品生產的組織方式變革,促進企業經營社會組織方式變革。促進工具變革,人工智能的技術向生產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滲透,新的產品、工具不斷涌現,機器人、車聯網服務、VR 技術、智慧醫療服務、智慧城市管理,等等,這里有些成為人們提高生產力的工具 ;促進工藝變革,物聯網連接起來的不僅僅是信息資源,也放大了人類智慧能力,這就極大地促進了跨界融合、集成創新,智能化的工藝及技術不斷涌現,無人工廠、工業機器人、無人商店…… ;促進產品生產的組織方式變革,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技術因處理能力制約,應用面只有 10% 左右,而物聯網的到來,增強了云計算和通信的能力,進而促進管理能力的提高,甚至改變生產組織方式,促進企業經營社會組織方式變革。物聯網增強了數據處理、通信能力,一方面促進了生產技術組織方式(產品生產組織方式)變革,另一方面也影響和促進了生產的社會組織方式變革,有些變革甚至是對傳統的顛覆。
3.3 物聯網對產業業態演化的影響
物聯網對產業業態影響的預測如表 1 所示 [7]。關于物聯網生產力功能,還可以從產業業態角度來分析。
首先,物聯網對產業業態的優化具有積極作用。產業業態系統中有三個核心關系鏈,即圍繞技術、產品、市場的三個產業鏈,它們構成了產業業態系統的核心層 [8]。產業生態優化,說到底是否能夠提高提供新產品、新技術的效率,是否能夠提高制造質優價廉產品的效率,是否能夠提高了解需求和滿足需求的效率。現代工業發展中,產業、企業各行其是、獨來獨往幾乎是不可能的,企業力圖占據鏈條上每一個節點也是做不到的。生產方式發展要求一定體現為分工越來越細化,協作越來越廣泛,就是說產業業態系統要求系統組成愈加緊密的技術、產品、市場產業鏈。物聯網在提高產業生態系統中三個核心系統功能上,具有強大的助推力。
其次,物聯網催生新模式新業態。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對產業生態的影響,還表現在其促進技術變革并促進管理變革,其跨界融合的能力催生著產業的新模式新業態。共享經濟、互聯網金融、移動支付、車聯網、云計算平臺、大數據服務、智慧健康服務、研發外包……,這些新的產業運行模式演進讓人眼花繚亂。
4 結 語
第一,理論上講,物聯網對生產力的影響是通過技術和管理兩個方面來實施,進而又影響勞動者生產能力、勞動工具的生產能力以及生產方式。從實踐中看,物聯網技術能夠促進改進技術,并促進工具變革,促進工藝變革 ;能夠改進管理,并促進產品生產的組織方式變革,促進企業經營社會組織方式變革。
第二,物聯網具有很強的滲透力,通過市場表現能夠清楚觀察其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產業生態中技術、產品、市場這三個核心產業鏈條的優化作用。物聯網如此之積極作用,與新型工業化的目標、戰略要求十分貼合,因此它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一定是重要的發動機。
不難看出,發展物聯網具有戰略性,具有產業業態發展戰略影響,而不簡單是生產力要素資源方面的影響 ;發展物聯網也有特殊性,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機,第二次革命的電力技術,第三次革命的 IT 技術,在很大程度上屬于技術變革 ;對管理發展的促進有作用,但往往是間接的,而物聯網對管理的促進則更直接,因為很多管理技術、協作思想已經融入物聯網技術中,如大數據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