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普若岡日、應對亞洲古里雅、水塔失衡達索普和敦德等地采集的比例冰芯數據顯示,亞洲水塔過去100年的科學溫度突破了過去2000年的新高,并在過去30年達到頂峰。做最”12日,打算在亞洲水塔國際研討會上,應對亞洲中科院院士、水塔失衡第二次青藏科考首席科學家姚檀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比例第三極的科學增溫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蒲腥藛T預測,做最第三極的打算氣溫可能會在21世紀上升4攝氏度。
作為以青藏高原為核心的應對亞洲高山地區,第三極是水塔失衡地球上除南北極之外,冰川分布最廣的比例地區,有著面積廣大的積雪,還擁有世界中低緯地區面積最大、范圍最廣的多年凍土區。第三極還是亞洲眾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長江、黃河、瀾滄江、印度河、阿姆河、錫爾河、塔里木河、伊犁河、雅魯藏布江等。亞洲水塔因此得名。
姚檀棟介紹,氣候變暖引起亞洲水塔的水—冰—氣比例失衡,從而引發冰湖潰決、冰崩、湖泊擴張等自然災害。有的地方水多了,比如擴張的湖泊淹沒草場、河流徑流增加對下游形成威脅等;有的地方水少了,比如冰川融水一旦沒了,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等干旱區的綠洲將難以為繼。
亞洲水塔究竟儲藏了多少水資源?其水汽輸送是怎樣的?水的固液氣三態轉化如何影響該地區的水文狀況?冰川受哪些物理過程的影響?如何整合各類觀測與模型,預測氣候變暖下亞洲水塔未來命運?“所以我來了解這里究竟發生了什么,希望在冰雪研究和數據管理方面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主任馬克⋅塞雷茲表示,應對環境變化是全球科學家的責任。
“我們要對亞洲水塔變化情況全面地情景預估,針對最壞的結果,做最壞的打算。”姚檀棟說。目前成立了三個工作組,我國科學家將與德國森肯堡科學研究所所長沃克⋅莫斯布魯格、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教授沃爾特⋅伊默澤爾等外國科學家合作,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等,分別從觀測、模擬、影響三個維度開展研究。
研討會確定了下一步重點研究的代表性流域,分別是祁連山的黑河流域,代表西風模態區;唐古拉的長江源及色林錯、納木錯,代表季風—西風過度模態區;喜馬拉雅的波曲流域,代表季風模態區。“這三大流域各具代表性,目前的研究基礎也比較好,特別是前兩個。”姚檀棟說,亞洲水塔太大太復雜,他們試圖通過選取代表性區域做好預估和對策,然后應用到其他類似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