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新春腳步匆忙到來。歡歡喜喜過大年,走基鐘父母在哪里我們就在哪里。分路春節期間,新春每天帶著家人趕到 “老家”去吃飯,走基鐘然后一家人閑聊或者外出。分路
“老家”實際不太遠。新春以前路沒有修通,走基鐘從我居住地到昭陽區太平街道的分路窯灣村,我都是新春徒步穿城而過,從昭通城的走基鐘西邊到東邊,需要1個小時。分路現在,新春修通了昭陽大道和花果路,走基鐘駕車出發,分路如果沒遇上堵車,不到5公里的路程,只需要5分鐘的時間。
大年初一,我們一家人早早起床,心里惦記著母親包的糖酥湯圓。下樓發動車子,開出小區,陽光正好,汽車在公路上奔跑。過年了,路上的車輛極少。車子歡快地穿過下穿通道,一路綠燈,一會兒就到了元寶山。拐個彎,車子駛上寬闊的花果路。這條路走了不到2分鐘,折個頭,從小時候經常去玩耍的響水河村路進去,以前只能自行車出入的路已經改造成5米多寬的水泥路。車子到了花果山對面的老房子,村莊里熱氣騰騰——村東壩子上,婦女在跳著廣場舞;老年人在忙著貼春聯;孩子在空地上燃放著鞭炮;早起的村民,有的在地里轉悠,查看莊稼長勢,更多的則是聚在一起嘮嗑……
“水都還沒有燒開,你們就來了!”跨進老屋,年近古稀的母親嘟噥了一句。隨后,一家人陸續到了。然后忙著和面,我則忙著將糖酥端到甑子里蒸熱。糯米面揉得松軟了,一家人圍在火爐邊包湯圓。做好一撥后放入翻滾的水中,我們端碗守候著。母親做的湯圓皮薄、糖酥多。湯圓在水中幸福翻滾,慢慢浮上來了,我們急不可耐地舀入碗中,入口,一股香酥的滋味傳來……
吃過湯圓,父親就搬出自己的文房四寶,開始在院子里寫春聯。年復一年,大哥仍然執紙,我仍然撰聯,小弟仍然磨墨,小妹仍然是負責帶頭鼓掌的那人。年近八旬的父親氣沉丹田,接過毛筆,在紅紙上龍飛鳳舞,“千米長龍出東村,萬卷詩書藏西城”之類的春聯就出爐了。如遇到趕來看熱鬧的村民,只要是真心想求一副春聯的,父親照例好煙待客,得意揚揚地“顯擺”自己是讀過書的,只是時運不濟,淪為“農老二”。言談中,興致極高的父親還會挽留這些鄉里鄉親小酌一盅,沉醉在往事中……
父親是農民,知道農民的意義是土地,沒有離開過土地的他,現在每天生活極有規律。早上7時,順著窯灣河走上花果路,慢悠悠地走個來回,看看地里莊稼的長勢,看看公路上疾馳的汽車,看看路邊村莊和城市交界處的變化,一天的熱烈開始緩緩拉開……
昭通日報記者: 楊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