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存萬江西一女子在某社交平臺上發文稱,元現源多拿10萬元現金去銀行存個定期,金需沒想到銀行工作人員問她這錢是說明從哪里來的?
女子稱,她當時心想你管我錢哪里來的資金,直接按我說的存萬辦理不就完了嗎?搞得這錢是我偷來搶來的一樣。她問工作人員問這個干嘛?之前存現金也沒被問過。元現源多工作人員回應稱,金需這是說明銀行的規定。
@珍惜當今 :這個要求已經執行一段時間了,資金只要我們的存萬錢都是來源于正途,用于正常的元現源多消費和使用,這兩點的金需詢問對我們來說一點影響都沒有。
存款10萬以上就需要說明資金來源嗎?1月8日,說明記者針對相關情況,資金咨詢了位于北京的招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多家銀行支行。
招商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若存10萬元及以上現金,直接到銀行柜臺辦理存款業務即可;若存20萬元以上現金,則會詢問現金來源,但暫時無需提供相關證明。
中國工商銀行工作人員稱,目前在該銀行北京地區存10萬元及以上現金,暫時沒有詢問現金來源、出具相關證明等要求。“沒有任何要求,帶身份證、銀行卡和錢來就行。”
“沒有(規定)一個具體金額,只是簡單了解一下。”中國農業銀行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不用出具什么證明,能說清楚(現金來源)就行,有些人可能說不清楚,根本不知道這錢怎么來的,這種情況我們就會再詳細去問。”
針對大額存款時被要求提供證明一事,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劉曉宇接受采訪時表示,在2022年2月以后,已暫緩施行“客戶存款金額達到一定額度,就要提供資金來源等信息”的規定。
劉曉宇:詢問客戶這些資金信息,最主要的目的是對客戶的身份進行識別,進行客戶的盡職調查,并按照風險等級采取相應的反洗錢措施,這樣有助于提高反洗錢的效率,滿足反洗錢的需要,維護金融安全。
銀行柜員能核實客戶的信息范圍,可以溯源至2022年1月央行、銀保監會和證監會聯合發布的《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該《辦法》原定于2022年3月1日實施,其中第十條明確規定,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為自然人客戶辦理人民幣單筆5萬元以上或者外幣等值1萬美元以上現金存取業務的,應當識別并核實客戶身份,了解并登記資金的來源或者用途。
但在2022年2月21日,央行、銀保監會和證監會再次發布公告,稱因技術原因暫緩實施該《辦法》,相關業務按原規定辦理。原規定是指2007年出臺的《金融機構客戶身份識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這其中并沒有對此類客戶資金來源及用途的規定。
劉曉宇:目前,遵循原規定的內容。原規定要求核實自然人客戶的姓名、性別、國籍、職業、住所地、工作單位、地址、聯系方法、身份證件或者是身份證明文件等。對于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個體工商戶也是作簡單要求,比如名稱、住所、經營范圍、組織機構代碼、稅務登記號碼、營業執照等。
對于高風險客戶或者高風險賬戶的持有人,金融機構應了解資金來源、資金用途、經濟狀況或者經營狀況等信息,以加強對金融交易活動的監測分析。
劉曉宇:其實總的來說,不能籠統地說客戶的存款金額越大,就應該了解更多信息,只能說原則上大概率是這樣。對于了解客戶的信息范圍,這個標準其實取決于客戶的風險等級,風險等級越高,銀行需要向客戶了解的信息就越多,反之則需要了解的信息可能越少。
所以一般來說,金融機構是按照客戶本身的特點、賬戶屬性,同時考慮地域、業務、行業等劃分相應的風險等級,并且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適時調整。如果是高風險的客戶,銀行柜員進行相關訊息的詢問,完全符合目前的監管要求。
但在一般情況下,如果銀行內部沒有掌握確切的客戶風險等級,無權詢問客戶的相關信息。如果詢問,確實違反目前的監管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