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動手才發現,雙減要將泥土塑成一個合乎比例的建陽建盞,可真不容易啊!不負”近日,光勞在南平市建陽區八仙嶺龍窯建盞文創基地,動教來自回龍中心小學的育促學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建盞體驗課,特別是成長動手實操環節,激發了孩子們極大的雙減興趣和感悟。
面對“雙減”,建陽鄉鎮學校如何強化教育主陣地作用,不負為鄉鎮學子構建五育并舉、光勞全方面發展的動教良好教育環境?建陽區回龍鄉交出一份接地氣的勞動育人答卷——在勞動中發展學生身心、回歸教育本真。育促這次建盞體驗課,成長就是雙減回龍中心小學“一主多元,協同育人”特色勞動教育模式的縮影。
以躬行實踐為向,打造勞動教育新課堂
“雙減”研學促成長,最美課堂在路上。
“讓學生直面真實的生產生活,親歷勞動過程,才能將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回龍中心小學校長劉利華介紹,學校將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劃分成塊,由班主任指導并匹配專業輔導員,按照“每周一節勞動教育課”的課程安排,組織全體學生依次完成翻土、除草、播種、澆灌等勞動實踐活動,從書本走進生活,在體驗中收獲。
組織勞動的過程中,教師帶著學生挖地、種菜,在交流中增進了師生感情。劉利華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為課堂中更好地教學打下了基礎,在潛移默化中進行了思想教育和勞動知識的滲透。
此外,通過合理安排勞動教育,學生可以從繁重的課業負擔和分數的壓力中解放出來,在親近土地、貼近勞動的過程中,從好奇好玩到全身心投入,從茫然無措到熟練上手,在各自“三分自留地”上感受汗滴禾下土的過程,吸收成長養分。
以在地文化為本,延伸勞動教育新空間
勞動有豐富的內涵和形式,勞動教育也并非千篇一律。
在探索勞動教育新生態的實踐中,回龍鄉立足當地傳統葫蘆畫的特色文化,有機整合原有的經典誦讀、工筆畫、書法等特色課程,打造“一校一品”課程,創新開發了以葫蘆為主線的鄉村學校少年宮及課后服務校本課程,將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種植的葫蘆轉化為藝術創作的“教具”,讓學生們在種植、管理、收獲、創作中感受傳統繪畫的民族風格及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此外,當地不斷豐富拓展勞動教育的實踐場所,靈活運用校外勞動實踐基地,增加勞動教育的多元性。
非遺建盞體驗課就是回龍中心小學勞動教育結合在地文化的創新課堂。作為建陽文化的一張“金名片”,建盞已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建盞課堂的學習和實踐,除了讓學生了解建盞非遺文化的前世今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魅力,更能增強學生樂學、善學的興趣,同時培養年輕一代熱愛家鄉的情懷。
“勞動教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陣地,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是一個人成長成才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營養’。”劉利華說,“雙減”呼喚教育回歸本真和初心,勞動教育則是要培養“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中有愛”的孩子,培養“真善美”的時代新人。面向未來,回龍鄉計劃不斷拓展勞動育人的新場景,為孩子的成長賦能添彩。(本報記者 姚雨欣 通訊員 張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