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來自于兩個娃的坦福媽,諸葛越,媽媽斯坦福計算機碩士與博士,不雞互聯網企業高管—— Hulu公司全球研發副總裁,娃也《魔鬼老大,孩送天使老二》的進頂尖名作者。以她的坦福話來說,她從來不雞娃,媽媽卻把孩子都送進了全球頂級名校——劍橋和芝加哥。不雞在她的娃也育兒經里,沒有凡爾賽,孩送只有一個媽媽最真誠的進頂尖名模樣。
作者:mikizhou
本文原文來自:miki粥
我一直有一個好奇心:基因和后天的坦福教育,那個對小孩的媽媽養成影響更大?
起初,我覺得是不雞基因。
因為精英的二代明顯更容易取得成功。他們繼承了父母優良的基因,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和財富,就連讀世界名校哈耶普,都可以使用精英父母的關系鏈條,通過Legacy Admit(繼承錄取)獲得比別人高2到4倍的錄取機會。
后來,清北的教授們靠養娃血淚史實力證明了“基因并不決定什么”,然后甩出了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就是“均值回歸”。
為了保持人類智商發展不超速,生物系統會自啟動“斷電保護”。也就是說,清北智商爆表的爹媽,不能再配一個可以碾壓父母的小孩。
學神投胎,隨機分布。
就在我接受這套理論的時候,認識了一個媽媽諸葛越。清華畢業、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碩士加博士,養了兩個小孩,一個讀了劍橋,一個讀了芝加哥。
連老公都是斯坦福畢業,全家名校收割機。
所以,說好的均值回歸呢?
01.
大學,只是起步
我帶著困惑問諸葛越,她看這個問題的角度倒是很有意思。
她說,首先因為均值回歸是數學問題,所以是正確的。有一兩個特別高智商、高成就的父母,孩子和他們一樣好、比他們還要好的機率非常小,這符合均值回歸。
但他們的孩子就算回歸了,還是會好于大多數人,只是他們的成績被父母過分優秀的光環給掩蓋了。而且,他們的父母之所以取得很高的成就,除了智商打底,還會有一些偶然因素,比如運氣。
運氣是一門玄學,這讓小孩怎么挑戰?
如果論基因,其實周圍朋友的小孩都差不多,都挺聰明的,讀美國前五十的學校也不錯。只是最后父母一直扎堆談成功,都被壓縮成了一個標準——名校。
但是讀個大學才到哪兒啊,萬里長征剛起步。
她說自己家倆小孩最多也是處于優秀的早期,階段性的上了一個比較好的大學,后面還要工作,面對各種人生課題,所以還不能知道他們是不是真優秀,最多也就是有一些天賦,以及…
她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應該做對了一些事。
沒見過諸葛越博士的人可能很難想象,高成就女性的骨子里刻著“居家型老母親”六個字。
她為了帶小孩,甚至做過兩次全職媽媽,直到把小孩都帶到滿一歲才重返職場。上班之后,她也花了大量的時間和小孩在一起。這個“大量”的定義是“每天”。
和其它媽媽不太一樣,她沒有強迫自己去單純地做親子閱讀,而是花了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們聊天、玩游戲,把聊天轉化成游戲。
比如,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她每天晚上都和孩子們一起做“有什么不同”的游戲。
大象和斑馬有什么不同?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同?這些問題甚至都是孩子們自己想出來,沒有固定的答案。
又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她和孩子們講“10個東西”,10個水里的東西,10個能壓扁的東西,10個動物等等…問題還是孩子自己想。
她說自己是個不會看《謎語大全》的家長,因為每個孩子都各有不同,頻繁的對話,可以更準確地按照孩子的認知能力進行引導。
而且,聊天這個事兒很省心,還沒有年齡限制,甚至不需要有特定話題。只要你不教訓他們,小孩就會講很多東西。小時候聊養寵物,現在長大了,可以跟媽媽聊聊創業。“我經常跟我小孩說,你看我要干這個了,你覺得怎么樣?他們會給你他的角度。”
02.
教育孩子,不強求
諸葛越當媽最大的特點是:不糾結。作為學霸她總有一套邏輯自洽,不跟自己死磕。
雖然她也跟海淀刷六小強的一些家長有類似的標簽,比如小鎮少年、名校畢業、重視教育,但不會給小孩報三五個奧數輔導班。
她雖然對過程有選擇,但對結果不強求。
不僅連輔導班都沒報過,甚至在才藝培養的問題上,也是個放棄型的家長。小孩鋼琴也只是學了幾年作罷,后來搜腸刮肚能想出來的特長,也就是小二喜歡踢球,參加個聯賽,但不是職業級,對申請學校并沒有什么用。
所以最后讀名校,沒一個是靠吹拉彈唱。老大說面試靠得是對自己的批判性想法,老二讀芝加哥這事兒則更隨緣了。
老母親也算是費盡心思給他選了十來所學校,結果最后被芝加哥大學不正經的essay題目打動。
“他一個下午寫了,然后就交了,還有錯別字什么的。內容寫得特別亂,有一些數學的東西,有一些踢球的東西…我覺得這完蛋了,什么鬼東西。結果,申請效果還挺好的。”
自以為是個專家,最后還是靠兒子自己攢的東西贏得了名校青睞,她發現“我跟他講的那些不太有用,所以家長不要總覺得自己很厲害。”
想想當年選專業,中學都沒讀完的媽都要對我指手畫腳,就覺得諸葛越這樣精英的媽媽夠豁達,畢竟大部分家長不會讓步,都覺得自己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就得聽我的。
“要給孩子自由,也要接受他可能的失敗。”諸葛越的養娃狀態始終都很在線。
她讀了很多教育理論,嘗試著理解孩子,并給予他們更多幫助。在老大申請大學之前,她從上千篇日志中選出了一部分,寫進了《魔鬼老大,天使老二》里。
03.
尊重性格不同的孩子
其實,她的育兒處境是難的:同樣爹媽生出的倆娃,性格和喜好天壤之別。
老大專注力極強,從小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智商,有科學家的思維:“做事想得深、追求完美、簡單到沒有冗余”,但因為太有思想也不愛社交,從出生開始每天都和媽媽做斗爭。
書里有個例子:一歲的時候他就會說話,但兩歲上幼兒園幾個月都一句話不說。老師甚至懷疑他語言發展有問題。但實際上只是他不想說。
13歲那年剛學物理,他就跑來對媽媽說:“你是一堆原子,我也是一堆原子,為什么你能管我?”從此更不服管理,不懈地用物質原理解釋一切,還發展出一種后現代的處事態度:自己獨處感覺很好,而且無論后果多嚴重,他誰的話都不聽。
諸葛越說,這個小孩過分聰慧和理性,迫使自己開始研究教育,并試圖通過不斷和他對話,給他少許人性的影響,但直到現在效果都不明顯,反而是媽媽接受了這個孩子的與眾不同。
老二剛好相反。他非常感性,關心別人也關愛世界,對人情世故很敏感。喜歡社交,放假就喜歡天天出去玩。
對他而言,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他會被芝加哥大學吸引。芝加哥是個名校中的奇葩,洛克菲勒創辦、諾獎收割機,一大堆金子招牌營造出的“氣場”懸在學校空中發光,這所學校卻依然堅持自我:不求最好但求最有趣。
養了這個天使老二之后,諸葛越才認清了一個道理:“對家長來說,該思考的問題不是我的孩子有多聰明,而是我的孩子在哪些方面聰明。”
1983年哈佛教育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博士就發展了“多元智能理論”,提出人有9個不同的智能,單純用一個標桿來衡量智力能力是不正確的,但今天依然還是有很多家長在用考試成績滿分來確定自己孩子的聰明,能不焦慮嗎?
后來,老大的幼兒園老師跟諸葛越說,你們的小孩可能對“聽”的指令不敏感,可以試著寫下來給他看。
很快,老大“不聽話”的缺點得到了改善。
04.
不做直升機父母
在諸葛越很多教育反常規的操作里,選學校的經歷最為神奇。
老大讀的北京最老牌的國際學校,以學術嚴謹著稱;小二讀了一個home school般的新學校,他作為最早的一批學生,認識全校所有的同學。當媽的為此驕傲滿滿。
我覺得作為女學霸,應該對學術有要求的,所以不太理解她什么在反復考察之后,把小二送進了一所未經測試過的新學校。沒風險嗎?
她是讀書讀出小鎮的,為人特備純粹及接地氣兒,雖然把孩子送進國際學校,但總覺得其實這里的孩子會和社會有點脫節。
之前,我也曾寫過一篇文章《后沙峪活在泡泡里的小孩》,就是描述這種脫節。國際學校里的小孩生活像在一處孤島之上:享受最好的教育硬件,得到最友善的老師輔導,吃最好的非轉基因天然食物,甚至周圍的朋友都跟自己差不多,他們早就以為世界就是這樣的,精致、美好而安全。
但實際上呢?走出去看世界的真實,可能一天都忍不下去。
她一直有超越精英的家長覺悟,從給孩子的擇校上就開始有意識地“消泡”。
出于對國際教育的偏好(比如更包容、更友善),也出于對兒子性格的分析,在研究了北京的眾多學校之后,她給兒子選擇了一所極其小眾的新學校,孩子自己烘焙自己做活動招待家長,就這樣愉快地讀了六年,后來因為接送不方便,才轉去了學霸哥哥的學校。
諸葛越對學校的好感一直持續到現在,“我們不能總是看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凡事想都要,其實挺難的。你要了很靈活的國際教育,就很難要中國式的,雖刻板但基礎扎實的教育。”
以為就算是讀國際學校,有不少媽媽也很焦慮。諸葛越說自己周圍總有人在不斷轉學,從國際學校轉到公立,覺得不好又轉回來,換一個國際學校。
最夸張的是一個全職媽媽,一年差不多就要轉一次。
“其實學校挺好,但她看到的都是不好。她覺得孩子應該得前幾名,結果沒得到,別的孩子達到了,拿到了競賽機會,就會放大她的不滿,對老師不滿、對學校不滿。感覺真的沒太有必要。”
“還有一部分媽媽,在孩子吃午餐這件事上花了超出常人的精力:和學校斗爭,和孩子斗爭;一直不滿意,一直很辛苦。而那些忙得顧不上孩子吃飯的家長,也沒有影響到他們的小孩人高馬大。”她在自己的書里寫到。
智慧的家長不要做“直升機父母”,永遠盤旋在孩子生活的上空。孩子的成長是自然的,操心越多反而讓他們喪失了自我發展的機會。
就算是個學霸,她平時也很少輔導小孩功課,把懶發揮到了極致。“他真的要來問我,有時候我也幫他看一下,沒有專門輔導作業。”
她特別認同,專人的人做專業的事兒。之前去參加兒子學校的公開課,聽一個教了20年四年級語文的老師講課,“他知道用什么樣的方法讓一個十歲的孩子學懂一句話,我會念那句話,這并不等于我會教。”
理性的媽媽能自知,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自己能力的邊界,然后做好分內的事兒。對于自己不專業的領域,選擇信任,這樣可以在教育的道路上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
當然,諸葛越也會有育兒焦慮,“我最大的焦慮是一個文化的焦慮。因為我不知道他們站在中美或者中西文化之間會不會有比較大的沒有根的感覺。”
05.
算法緩解教育焦慮
對諸葛越來說,一切焦慮都不會無解。
最近,她寫了一本新書《未來算法》,深入淺出地解釋了一些常用的算法,像視頻推薦、購物篩選,計算機是如何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偏好做選擇的。
雖然她說這是一本科普書,面向的是對“未來”感興趣的讀者,但我覺得這更像是一本寫給家長們讀的教育書。
我們無時不刻地因為生活安排不合理陷入慌亂和焦慮。怎么給小孩更好地做教育規劃?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時間?很多都是排序、篩選和優化,這些東西都是“算法”,都可以優化的。
比如,如何幫助孩子分配學習時間,讓他們能夠愉悅地去享受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這個里面有一個優先級的問題。
比如說馬上要考試了,只有三個小時復習功課,怎么使用這三個小時?
不少小孩會做了這個,忘了那個,或者逮住一門功課復習到底。這時候就要告訴他,先把三個小時分成三個不同的區間,然后把要做得事兒也分成一個小時的單元,然后看優先級哪個最高?
如果事情更多,你可以把一個小時切一半,當你做完前一半的時候,發現后一半沒那么重要,就要進行優化。有時候難免會有溢出,也就是工作太多沒有做完,沒關系,最終的評估是看你是不是做到了最大化。
如果他能夠管理好時間,把大塊時間切成合適的小塊,然后把功課排進來,他就不會磨磨蹭蹭,晚上12點還做不完。
學習輕松了就會心情很好,也就不會因為磨蹭拖拉惹得家長心情煩躁,連陪寫作業的焦慮都能自然緩解。
算法對職場媽媽來說也很重要。本來就有特別多的事做不完,每天還要帶娃。在工作和育兒的焦慮中掙扎是很難受的,但如果用”算法“來設計或者復盤生活,確信自己已經得到了一個最優解,就不會特別焦慮,因為你不可能做得更好。
放棄的,就是應該放棄的。
所以諸葛越總是從容,無論是面對工作還是養娃,她總是會用“算法”來完成各種角色的自洽:階段性做到最好,我就認了,反正剩下的事情也塞不進去,焦慮也沒用。
06.
尾聲
諸葛越在《魔鬼老大 天使老二》一書中引用過老舍的一段話:
在沒有小孩的時候,一個人的世界還是未曾發現美洲的時候的。小孩是科侖布,把人帶到新大陸去。這個新大陸并不很遠,就在熟悉的街道上和家里。……
小孩使世界擴大,使隱藏的東西都顯露出來。
養小孩的過程,就是這樣。
隨時打開一角新的地圖,發現更多的驚奇和喜悅。有時候可能自己是無力無能的,但這種對能力邊界的認知,反而讓內心更強大。
大人,因為有了小孩才長大。
出处:见配图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