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感觸:
以藥養醫,營利性在城市公立醫院不是公立天然也不是必然,是醫院體制機制運行以來的副作用。如此,前年以藥養醫的后年問題,將有可能明顯甚至完全破解。營利性而以藥養醫在過去乃至今天,公立不完全是醫院問題,某種意義上,前年承擔著補缺角色,后年是營利性體制機制運行中的潤滑劑和調節池。
之前30年,公立粗略可指1992年以來。醫院之后30年,前年粗略可指過往近一二年以及將來。后年先說之前30年,體制導向一度弱化了公立醫院的非營利性,或者說從公立醫院機制行為的結果現象看,就是這樣。像宿遷醫改等,只能算是微操。宏觀定勢,微觀皆細節。
也就是說,在之前30年的宏觀定勢下,公立醫院或民營醫院之間拉開界限,是很難做得到做得好。而且,醫改方向、醫療體制整體向回歸公立、回歸非營利、回歸非生產做努力。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就是會整體呈現差異化,這是公立醫院的發展機遇。
也是公立醫院的獲救機會。對絕大多數公立醫院來說,將先有同質化的基礎,再有差異化的細分。高質量分工不再是基于行政安排,就是基于本質能提供的服務功能。公立是表象,非營利是靈魂。非營利下的“順我者昌”的行為表里,是靈魂中的靈魂。
為什么幾乎所有醫改政策都不鼓勵醫院營收?因為不必鼓勵。營收、創收是伴隨經濟社會發展自然形成,特別是后工業化、人口老齡化以后。對待醫院醫生,社會應寬仁。相應地,醫院醫生對待醫保、患者,也當寬仁。做難而正確的事,時間就是答案。
感謝張振忠老師對本文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