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醫美可能是新媒醫美中最具迷思的詞。
一萬個醫美人就有一萬個新媒體認知。醫美
首先必須厘清的新媒第一個觀點是,平臺不等于新媒體。醫美
不少機構招聘新媒體人才,新媒實際上就是醫美美團、新氧等平臺的新媒運營人員。
平臺的醫美運營人員需要對平臺規則和算法的熟悉。
需要在推翻與重構中循環。新媒
需要在枯燥數據中尋找突破。醫美
需要在重復事務中發現新鮮。新媒
需要從平臺搶流量,醫美與競品爭排名。新媒
然后要厘清的醫美第二個觀點是,
微信小號不代表新媒體。
微信小號火爆于17年鄭州美萊開業前夕的瘋狂拓展。
一時間引得無數醫美機構紛紛效仿,
各地的新媒體部全部工作基本就是圍繞著微信小號開拓業務。
一直延續到私域流量火爆的當下。
但準確來說微信小號更像是推廣活動的工具,
即使從最開始的地推到后來線上多渠道。
其本質就是建立私域,建立聯系。
核心要求的是“廣”。
加的人愈多愈廣,基本面就越大,成功幾率和成交數量就越大。
就像一個金牌推銷員,只有拜訪客戶多了,機會就會更多。
嚴格來說,微信小號更應該隸屬于銷售部門。
而新媒體是什么?
新媒體是媒體。
核心應該是傳播。
以往傳播都是主體通過媒介向受眾傳播內容。
但手機互聯時代來臨后,傳播主體自己可以通過微信、抖音、快手、小紅書包括各種直播平臺自建賬號發布信息。
傳播者也即媒介。
比起新媒體,自媒體這個稱呼可能更為準確。
為什么醫美機構喜歡新媒體這個稱呼。
因為多年的發展,醫美機構都吃到媒介發展的紅利。
特別是PC時代,不少機構借著百度賺得盆滿缽滿。
醫美機構期望能繼續從媒體中賺到“新”的紅利。
在沒有適應掌握邏輯之前,就永遠是“新”媒體。
但移動互聯網新媒體的自媒體屬性,卻讓大多數醫美機構鎩羽而歸。
醫美沒有新媒體,就成為一種現狀。
為什么醫美機構做不好新媒體呢?
其實很多機構都知道,做好新媒體要有好內容。
但好內容只是一句正確的廢話。
什么是好內容,取決于誰評判。
所以新媒體的最基礎,也是最必要的點是做受眾是誰——也就是做給誰看。
現實中醫美機構的新媒體最少有一半不知道做給誰看。
剩下的一半,可能知道做給誰看,但沒辦法決定。
有的醫美機構可能有多位主審官。
一篇文章可能會經過初審、二審、三審甚至四審后再到終審。
再有趣有用的內容后,經過這種層層審批也會寡淡無味。
得出的結果雖然不討厭,但全無用處。
還有的醫美機構完全忽視自己新媒體發展現狀,制定完全不匹配的目標。
在還沒獲取用戶粉絲的時候,就要求導流。
在做信息傳播的時候,就要求硬廣。
往往互無邏輯,雜亂無章的內容要求一起發布。
最后只有把新媒體淪為企業信息發布欄。
醫美機構做不好新媒體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人才的缺乏。
其實簡單看看招聘網站新媒體崗位薪酬的對比就可以了解。
醫美新媒體崗位給出的薪酬并不具備競爭力。
從人口就直接限制了相關人才的招聘。
然后進來的人員經過層層審查成材率就更低。
最后即使淘到有潛質的新媒體人員,常見的結果也是為他人做嫁衣。
沒有做事的人,當然事就更難做成。
在這種現狀下,醫美該怎么做新媒體呢?
從頭開始做。
這個頭指的是每個機構的負責人,也是機構自帶流量最大的人。
實際上,也有做的不錯的先例。
即使在微信公號流量明顯看衰的現在。
麗格李濱李總,還有我是陸院長陸總的公號都有不錯的傳播。
無論是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知乎、小紅書等等平臺。
那么既然知道從頭開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現在,
立刻,
馬上就可以從頭開始行動。
記住!
忘掉新媒體,記得自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