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含有劇透)
要數《進擊的進擊巨人》(下略為巨人)的其中一個名場面,我第一時間想起的人又是漫畫137話中吉克一臉無奈的說「又是為了繁殖嗎」的場面,今天且讓我們看看哲學家有甚麼支持或反對生育的為繁理由。
要是殖嗎我們沒有出生,也就不必受苦
在《巨人》中,進擊生活在瑪雷國的人又艾爾迪亞人長期受到瑪雷人的迫害。吉克認為,為繁要解放人們免受巨人恐懼和讓艾爾迪亞人擺脫苦難,殖嗎唯一的進擊方法就是剝奪他們的生育能力。不出生便是人又對他們最好的救贖。這種想法不難理解,為繁如果生活的殖嗎痛苦多於快樂,那麼不出生似乎是進擊更好的選擇。而我相信吉克不會反對,人又如果生活中的為繁快樂超過痛苦,那出生就會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有人告訴你出生永遠是傷害,不出生永遠是更好的選擇,你會被說服嗎?哲學家戴維·貝納塔(David Benatar)認為,出生於世必然是件痛苦多於快樂的事,並主張全世界的人類都應該絕育。
不對稱論證
生而為人我們總會經歷快樂和痛苦,相信沒有人會反對經歷快樂是好事,遭受痛苦是壞事。貝納塔進一步指出,沒有快樂並不是壞事,但沒有痛苦卻是好事。以下是比較「存在」與「從未存在」兩種不同狀況的圖表
情況 | 處境 | |
X 存在: | 感到快樂(好事) | 感到痛苦(壞事) |
X 從未存在: | 沒有感到快樂(不壞) | 沒有感到痛苦(好事) |
貝納塔認為不出生的「有好無壞」是穩賺不賠的,所以不出生必然優於「有好也有壞」的出生。然而,你可能會質疑:為什麼沒有快樂不是壞事?例如,阿爾敏在漫畫第137話中表示,與艾倫、米卡莎和其他朋友在一起的日子都會讓他感到有被生下來真好。但阿爾敏與大家的生活不只有開心的事,他們也會爭吵,所以按貝納塔的分類這是一件有好有壞的事。而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情況是阿爾敏從來沒有與艾倫相遇。
情況 | ||
與艾倫相遇: | 有一起玩耍的開心時光(好事) | 有意見不合的爭吵時刻(壞事) |
獨自一人: | 沒有開心時光 (非壞事?) | 沒有爭吵時刻 (好事) |
這難道意味著獨自一人的生活是「有好無壞」的嗎?這未免也太違反我們的直覺。沒有朋友不僅意味著沒有好處,更多缺失了一些重要的東西,沒有快樂本身就是壞事。
然而,貝納塔認為這種說法僅適用於已出生的人。用他的話來說「沒有愉悅不是壞事,除非有人認為沒愉悅是一種剝奪」[1]換句話說,好與壞這些屬性都需要依附於某個對象。因此,對於從未出生的「人」來說,沒有快樂的壞處無法成為壞事,因為沒有對象承受這個壞處。但若按照貝納塔的說法,這裡不是同樣也沒有對象去享受沒有痛苦所帶來的好處嗎?
而貝納塔的回應是「即使沒有對象來享受沒有痛苦的好處,這依然是好的。這是根據一個人(潛在)的利益所做的判斷」[2]。例如,像吉克這樣的已存在的人也可以思考自己從未出生的好處。筆者初讀這個論證時覺得貝納塔很流氓,當他說痛苦不存在是好處時,就假定有一個「人」去享受痛苦不存在的好處,但說沒有愉悅不是壞事時就說因為無人存在。
然而,貝納塔後來用了一些道德直覺來解釋他的不對稱性論證,例如當我們得知自己攜帶有缺陷基因,生出的子女很可能患有嚴重疾病時,我們會認為自己不應該生孩子。但假設我們的家境都很富裕,身體基因也很好,我們卻不會認為自己有責任將孩子生下來享受幸福,我們對快樂跟痛苦的判斷就是這麼不對稱。
而我想,可以享受這個「沒有痛苦的好處」的主體可能是我們自己,因為看著別人痛苦時,自己心裡也會難受。避免將一個痛苦的生命帶到世界上,減少痛苦的產生,對我們自己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生育作為意義的延續
就是因為相信這座島能帶來未來我才一路撐過來,孩子們就是未來,要是安樂死計劃實現了,那我們之前做的又算什麼呢?
這是歐良果彭得知吉克想要實行安樂死計劃後說的的話,我們可以通過哲學家Samuel Scheffler在其著作《Why Worry about Future Generations》中的「利益論證」去理解歐良果彭的想法。Scheffler認為,我們關心下一代命運的其中一個理由是出於利益考慮。具體來說,許多活動的意義都建立在人類這個族群能夠長久存活下來的前提之上。譬如藥物研究、政治運動和太空研究等,這些動輒需時幾十年的大任務,往往都不是著眼於能為現在的人類帶來甚麼好處,而是為了造福下一代人類。
假如我們知道人類將在不久的將來滅亡,那麼我們目前所做的事情將變得不再重要。而就算不說造福人類這麼高尚的事,平凡的父母想要計劃移民或買房通常都是為了他們的子女。如果一對夫妻並不打算生育,那麼買房這件事對他們來說其實沒有太大意義,生命中也好像少了很多有意義的事。
Scheffler的觀點似乎暗示,確保人類的延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需要下一代為自己賦上人生意義。如此這般,子女的存在價值就似乎只有工具價值,就像黛娜和古利夏只為了艾爾迪亞人的復權而生下吉克一樣,從沒有考慮過子女的感受。而這種僅僅將子女視為實現自己人生意義的工具的想法,正是大哲學家康德所大力批批評的事。康德認為,人應被視為目的本身,而不僅僅是他人的工具。在未獲得那個人的同意之前,我們不應該把人當作工具或者手段。然而,在生育問題上,我們無法保證子女能過上幸福的人生,也無法徵求尚未存在的人是否同意被生下。因此,決定生育就像是用子女的性命做賭注,賭他們不會後悔來到這個世界。而把別人的生命當作賭注,明顯是一件不負責任的事。
註釋:
- 李屹(譯)(2023)。 《生兒為人是何苦:出生在世的傷害》(原作者:David Benatar),頁37-38,游擊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 同上注
- 邱振訓 (譯) (2022)。 《未來關我什麼事?:點擊跨世代超連結, 開啟永續發展的哲學式思辨 》(原作者:Samuel Scheffler),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相關文章:進擊的巨人:噁心的我與噁心的你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Alex
核稿編輯:Al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