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網】“我們一個陶瓷杯子賣兩元(人民幣),何讓好歐洲一個陶瓷杯子賣四、中國五百,陶瓷為什么?”在張守智看來,賣出這是何讓好件迫切要改變的事情。有著中國“陶瓷泰斗”之譽的中國陶瓷設計大師張守智及夫人呂曉莊60年來的陶瓷設計作品正在北京展出。現年81歲的陶瓷張守智說,這不是賣出他一個人的展覽,是何讓好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日用陶瓷業的展覽。
現場,中國有張守智讀大學二年級時制作的陶瓷人生靠前件作品——茶具;有1964年制成而今工藝已經失傳的“荷”;有簡潔大氣的紫光閣茶具;有唐韻藍牡丹餐具;有色澤鮮艷的琺瑯彩骨質瓷……一件件匠心獨到的作品,賞心悅目。賣出
看著這些作品,何讓好張守智的中國思緒回到1951年。那一年,陶瓷他考入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陶瓷科,成為新中國成立后該學院招收的靠前屆本科生。在學院的四年時間里,他師從中國著名的教授祝大年、高莊等,并跟隨老師參加周恩來總理下達的1953年“建國瓷”設計的輔助工作和產區監制實習。
就是在學習與實踐中,他堅定了以后60年的專業方向:日用瓷設計。同時,參與“建國瓷”確定風格到設計圖稿全過程,讓張守智領悟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創作理念。
設計紫光閣茶具,別看幾口小小的茶杯,不過嵌著白瓷銀邊,但張守智稱,他幾易其稿,既保證杯子外形大氣、簡約,又要讓喝茶之人端著舒適、用著順口,甚至考慮到清洗餐具之人的方便。
在他看來,評價一件陶瓷要從工藝水平和藝術水平來考慮,體現的是科技含量與藝術創意。
展覽現場,張守智幾度“談陶色變”眼含熱淚。他稱,中國是陶瓷的文明古國,現在是陶瓷產量大國,然而“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還沒有被世界公認的品牌”,在國際高端日用陶瓷產品市場上卻難覓中國品牌的蹤影。
數據顯示,1950年中國日用陶瓷產量僅為2.7億件,到2011年突破300億件,占全球的60%以上,產量居世界靠前。然而,在國際市場上,中國陶瓷企業占據的主要是低端市場,中國出口日用陶瓷的平均價格竟然僅僅只有進口陶瓷價格的十分之一都不及。
如何改變中國的陶瓷生產現狀,是張守智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些年來,他在景德鎮、唐山、邯鄲、佛山、龍泉等地建立教學創作設計基地。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奔波于工作室、各地方陶瓷產區之間。
他強調,中國的企業近年來多為來樣加工、貼牌生產,缺乏自主創新設計的產品。而中國當代日用陶瓷應該向科技發展、自主創新、品牌經濟的方向發展,他樂見中國一些制陶企業已開始走自創品牌的路子,打造“中國品牌”乃至“世界品牌”。
深圳市斯達高瓷藝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在海外擁有品牌效應的中國企業。自1989年創立以來,產品贏得了歐美、中東、亞洲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消費者的認可,連英國皇室威廉王子“世紀婚禮”都采用了“中國制造”。
斯達高總工藝師的詹培明表示,當國內眾多陶瓷廠家還停留在“服裝加工廠”階段,斯達高已進入到“時裝設計師”階段了。
北京佳美麗家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海濤也是“較早認識到品牌經濟的人”,公司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今年銷量達到1000萬美元,產品遠銷5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認為,企業要立于不敗之地,靠的是質量、口碑以及創新產品、創造品牌。
黃海濤和詹培明還有著共同的目標,即一步一個腳印,花30年的時間,創立中國日用陶瓷的百年品牌。
這樣的目標,讓耄耋之年的張守智看到了希望。他欣慰地稱,中國陶瓷人團結起來追趕國外的水平,不光是追趕技術,而且產品要有文化,要自主創新、做品牌經濟,這將使中國從陶瓷制造大國邁向陶瓷創造大國,使中國陶瓷重回世界舞臺的中心,這也是“是我們‘陶瓷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