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的青海一天,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道幃藏族鄉初級中學圖書館內,道幃李加才讓正在整理書架,深山深處士新突然手機鈴聲響起。走出 “老師,名博我是聞科李毛才讓,你最近好嗎?今年我大四了,學網一直猶豫要不要考研究生,青海想聽聽你的道幃意見。”李毛才讓是深山深處士新道幃鄉加倉村人,現在就讀于青海民族大學,走出同時也是名博李加才讓的學生。 “當然要考研究生了,聞科我建議你不僅要讀研究生,學網有條件還要讀博士,青海我們道幃雖然地處偏遠,經濟落后,但我們一直有好學的傳統,你要將這種求學精神繼承下去,努力成為我們鄉的第29位博士生!”李加才讓態度堅決,并在掛電話前再三叮囑學生一定要好好學習,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掛了電話的李加才讓還不太安心,決定過幾天再打電話過去問問李毛才讓的學習情況。這已經不知是學生打來的第幾個電話了,但無論是生活困難還是學習困惑,他都會耐心解答,認真鼓勵,想方設法讓孩子們把學業繼續下去,哪怕需要傾囊相助。 叮鈴鈴!下課鈴聲響起。道幃初級中學月考的最后一門考試結束。走出考場的孩子們并沒有急著回家,而是跑進了圖書室。 “別擠!別擠!拿了書到座位上安靜地看,不要喧嘩!一定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圖書。”李加才讓安排孩子們有序閱讀。看著孩子們求知若渴的樣子,他漸漸地回憶起自己三兄弟的求學經歷…… “你們倆聽好了,爸爸每天出門打零工,媽媽照顧我們的同時還要去地里干活,為什么?就為了多賺些錢給我們幾個讀書,無論如何我們家得走出個大學生。”彼時,李加才讓和兄弟們在暑假幫助父母打工,還要上山挖草藥,一天只賺幾塊錢,交給父母當學費用。 “哥,你馬上中考了,我覺得你肯定沒問題。”回家路上,弟弟完麻黃加鼓勵哥哥好好發揮。 “如果我考不上,我就留在家里勞動賺錢供你們倆上大學,你倆必須好好學習。”本來賺了錢的三兄弟樂呵呵地回家,沒想到哥哥的一番話,三個人都停下了腳步。雖然天已黑,月亮照在三兄弟臉上映出了眼角強忍的淚水。 倉加村是個貧困村。為了改變命運,擺脫貧困,學習是唯一的出路。 天道酬勤,1993年李加才讓考上樂都師范學院,畢業后他毅然回到家鄉任職藏漢雙語老師。不為別的,他要盡自己所能幫助兩個弟弟和全鄉的孩子們上大學,遠離貧困。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全家人的努力下,完麻黃加考上中央司法警官學院,而小弟弟李加東智成為全鄉第一個北京大學畢業的博士生。 “弟弟考上北大博士的時候,全村人都上門祝賀,那天全家人笑得合不攏嘴,長期外出干重活的父親平日里佝僂著腰,那天感覺父親的腰板都直了。”時隔多年,再次說起弟弟考上北大博士當天的情景,李加才讓還是滿臉洋溢著幸福。 自那時起,全家人在全村又有了別的稱呼:北大博士的爸爸、北大博士的媽媽、北大博士的哥哥……這是全村人對李加才讓全家的羨慕與尊敬。 將弟弟們都送入大學后,李加才讓沒有停歇,不論學校學生還是鄰居的孩子,只要來尋求學習方面的幫助,李加才讓和弟弟們都是有求必應。 雖然深處深山,交通閉塞,但這里有著別處沒有的學習熱情和學習動力。 “以往村鄰之間,相互攀比各自的幸福指數,常常是一比草場上的牛羊,二比田里的莊稼,現在又新添了一項新指標:比比學生的多少,比比學歷的高低。李加東智考上北京大學博士,提升了藏族農民送子女入學的積極性,道幃學子的求學精神空前高漲。只要到了入學年齡,各家的孩子都來上學,一個不落。學生家長還經常主動找老師,打聽孩子的學習情況。每次學校開家長會,沒有一個不來的。”道幃鄉鄉長官卻扎西說。 為了支持孩子們學習,道幃鄉學區內興建中小學16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完小5所,中心幼兒園1所,教學點9所。 為了給孩子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鄉里為學校打圍墻,平整校園土地。冬季沒煤時,給學校送牛糞取暖,夏季送樹苗支持學校綠化。 10年來,通過全鄉共同努力,道幃鄉民族教育碩果累累。據不完全統計,已累計輸送到大學、大中專學校的學生就有5000人,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全鄉累計培育出28名藏族博士,在各行各業為國家作著積極貢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