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瑩:無論怎么進步 歐洲人總能翻說中國不好
2023-11-15 21:19:30 評論: 字體大小 T T T 中國前駐英國大使傅瑩受邀出席主題為“加強文明交流互鑒,傅瑩促進和平、無論可持續發展”2023巴黎對話開幕式并以“中歐關系應強調合作而非零和競爭”為主題發言。進步傅瑩:無論怎么發展進步,歐洲歐洲人總能翻新內容說明中國不好
“歐洲與美國有密切的人總關系,但并不希望看到世界因為大國的說中權力爭奪而走向分裂。因此,傅瑩歐洲的無論可能性是發揮戰略制衡作用,推動全球的進步多極化趨勢,而非加劇世界的歐洲分裂或者碎片化。”
11月13日,人總中國前駐英國大使傅瑩受邀出席主題為“加強文明交流互鑒,說中促進和平、傅瑩可持續發展”2023巴黎對話開幕式并以“中歐關系應強調合作而非零和競爭”為主題發言。無論
中歐美全球倡議發起人高大偉主持開幕式,法國前總理洛朗·法比尤斯、里昂商學院校長伊莎貝爾·霍特、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等出席開幕式并發表講話。
2023年是中國同歐盟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0周年,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傅瑩表示,法國等許多歐洲國家很早就與新中國建立外交關系。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后,與法國等歐洲國家快步開展全面合作,成為重要伙伴。2022年,中國與歐盟貿易額達到8473億美元,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惠及雙方民眾。歐洲在區域一體化和多邊治理上提供了先行經驗,也是綠色發展等全球積極議題的倡導者和先行者。中國與歐洲存在諸多利益契合點,雙方有合作意愿也有合作需求。
“中歐關系也存在一些政治上的難題。”傅瑩舉例說,在與歐盟政客和歐洲國家媒體的接觸中,可以感覺到,歐方常突出與中國在價值觀和政治原則上的分歧,“人權問題如同一幅掛在墻上的陳年老畫框,無論中國怎么發展進步,這個框子都掛在那兒,歐洲人總能翻新內容來說明中國人權不好。”她指出,這一方面可能因為許多歐洲人和媒體對中國缺乏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存在狹隘的“歐洲唯一正確論”,導致一些歐洲政客對中國持有懷疑和排斥情緒。遺憾的是,這些問題在過去多年合作的歲月中沒能通過交流獲得理解和解決,在國際形勢變化的今天成為新的障礙。
傅瑩說,2019年,歐盟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將中國定義為“合作伙伴、經濟競爭者、制度性對手(systemic rival)”,現在經常可以在歐洲發布的涉華文件中看到“制度性競爭對手”一詞。這個概念的中文翻譯一直存在爭議,有時會被翻譯成“系統性競爭對手”。歐洲人自己也沒有解釋清楚它的含義。
“有歐方學者強調,中國在各方面對歐洲構成挑戰和競爭,最主要是制度上的差異。那么,歐洲是要在制度上與中國競爭嗎?又將如何競爭呢,是制度的相互取代嗎?”
傅瑩表示,歐洲人對中國提出的問題多涉及具體看法上的分歧和意見,許多是可以經過討論甚至辯論來搞清楚和解決的,或者求同存異。歐方也要重視中方提出的要求。但這些問題的存在不應該成為合作的障礙。就拿制度上的差異來說,雙方歷史、政治經歷和理念都不同,需要通過對話增進了解。
傅瑩說,歐洲與美國有密切的關系,但并不希望看到世界因為大國的權力爭奪而走向分裂。因此,歐洲的可能性是發揮戰略性制衡作用,推動全球的多極化趨勢,而非加劇世界的分裂或碎片化。她提到法國總統馬克龍在2022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表述:歐盟不愿在中美之間做選擇,而是致力于促進自身發展,成為大國政治中的一個“自治極”。傅瑩表示,如果世界走向多極化,也不意味著必然更好,人類世界還沒有多極和平治理的歷史經驗。因此也更需要中方與法國等歐洲國家加強相關領域溝通交流,從理論和實踐上探討未來如何應對國際上的共同挑戰,邁向符合所有各方利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總體而言,中歐關系是有韌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