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規劃綱加國制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快中之前受世界矚目的造業轉型之路“十二五”規劃綱要在會議上不出意外地獲得批準和通過。其將被正式實施,規劃綱加國制中國也全面進入新的快中五年計劃時期,其中對中國制造業的造業轉型之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由制造業低端向高端轉變”的規劃綱加國制發展目標確定,國家將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法規,快中加快中國制造業的造業轉型之路發展。著名經濟學家辜勝阻教授指出,規劃綱加國制在轉型期企業面臨重大機遇,快中應該轉變發展戰略。造業轉型之路
中國制造企業到底該如何轉型?對于轉型的規劃綱加國制方式,天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馮興元指出,快中有兩類轉型方式,造業轉型之路一個是連續性的升級,連續性的升級就是制度、技術變化不大,它是個緩慢的變化,導致產業的經濟結構變化也是比較緩慢是連續性的升級。那么還有一種就是跳躍式的,就是跨越式的產業升級。它是受很多沖擊,比如說能源、鐵礦石一下子價格上漲幾倍,企業被迫轉型。兩種轉型方式中,前一種是主動溫和型,雖然動作不大,但是一點一點改變細節,最終形成企業優勢,促進企業的全面轉型,后一種是被推動激烈型,類似于“溫水煮青蛙”,臨界點奮力一跳,有的可能跳了起來,但絕大多俗留在了鍋里。國內已有經濟學家提出要防止中國制造轉型的“大躍進”方式,中國制造出口占GDP高達1/3,牽涉國際經濟、就業等重大問題,應采取第一種主動吻合的方式,可以將轉型可能帶來的社會沖擊降到最低。
作為先進制造業的代表,德國的制造業的發展值得中國制造業借鑒。最新的《經濟學人》以“德國經濟奇跡”為題對德國制造業做了相關報道。由于其制造業的出口貢獻,德國幾乎不受折磨就順利度過金融危機,是西方工業化國家中免疫能力最強的,2010年,德國GDP增長3.6%,2010年歐元區的GDP增長中德國貢獻了60%。與人們想象德國制造就是寶馬、奔馳汽車的想法大相徑庭的是,德國出口奇跡是被稱為“隱形冠軍”的中型企業創造的。這些中型企業從名聲上來講在行業之外幾乎沒有什么人知道,但在目前全球分工越來越細的專業領域內,他們可都是所在行業的領頭羊。報道開篇講了德國制造業的一個案例:制造一把手鋸沒有任何技術機密,就是用最原始的螺釘把金屬和塑料固定在一起,很多國家都在制造手鋸,但這并不妨礙德國工具制造商Stihl出產市場上最昂貴的手鋸,一把專業的Stihl市場售價高達2300美元左右。
這點一定很讓中國制造企業羨慕,中國制造一早陷入失去定價權的泥潭,只能賺得微薄加工費,而擁有定價權需要的專利技術、產品品牌似乎又高不可攀。德國制造的例子似乎說明只要用心將現有的業務做精做專,就能處于產業高端、贏回定價權。高端貿易平臺、GMC制造商聯盟發起者環球市場的市場總監潘建岳在接受《中國經營報(微博)》采訪時談到:要贏回定價權,企業必須專注又專注,企業應該專注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將玩具的就將玩具做到最好,做咖啡機的就將咖啡機做到極致。
然而,中國制造即使這樣轉型,這也是一個需要積累的長期過程。《經濟學人》在報道中指出,德國企業能擁有定價權除了產品本身的質量可靠,更關鍵的是“德國制造”這塊金字招牌,消費者愿意為了這塊招牌付出更高的價格。而“中國制造”在世界上仍然是低端產品的代名詞。即使采取第一種方式,向德國制造業學習,最終成功仍然需要兩個方面因素:一如上文所提,企業自己要專注,將產品做到極致;另一方面,要改變“中國制造”的整體形象,然而后者并不是企業單打獨斗能解決的。
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中國制造”整體形象這個問題,環球市場發動GMC認證,將中國最優質的企業篩選出來組成群體品牌GMC,代表的是優質的“中國制造”。目前,“GMC制造商聯盟”已在國際貿易中逐步確立了“中國優質制造”的形象,而建立這樣群體品牌的價值也很快就體現出來,本月在廣州舉行的國際大買家采購計劃發布會上, GMC大買家聯盟成立,這象征著GMC制造商和大買家的精準匹配程度更加嚴謹化。正如全球“定位之父”里斯所說,如果中國制造要學德國的話,要做到兩點:第一,有GMC這樣的群體品牌,把大家團結起來,通過權威認證向世界推出中國高品質的制造商;第二,建立強有力的自有品牌。這兩點缺一不可。
“中國制造”的轉型之路或正由此開始。
(浙江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