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很常聽到「做自己」三個字,有時起初覺得好像有什麼想釐清,會覺因為隱約感覺當(dāng)人們提到「做自己」時,得指的說有些浮動的稱別粗暴標(biāo)準(zhǔn)。接著又想:會不會我跟別人的人否差異,和我現(xiàn)在是做自怎麼看人的有關(guān)?一個人每天都在探討心理,十幾年以後,己種簡單面對客體的有時心態(tài)應(yīng)該是跟十幾年前很不一樣的吧?至少我自覺想法改變很多。
通常狀態(tài)下,會覺我們對於初識一個人的得指的說喜歡或厭惡,大概取決於第一印象是稱別粗暴否順眼、對方有沒有造成「我」的人否困擾、頻率/基本處世價值觀合不合。做自大部分時候都仰賴直覺比對。己種簡單我們遇到熟悉的有時就靠近、陌生的就警戒。如果陌生的顛覆自己的慣性思考,而且跟原本認知系統(tǒng)不互斥,那我們叫做「拓展眼界」,於是這個人得到印象提升,反之亦然。
我相信多數(shù)人不會像我這麼無聊拆解這個過程。我這麼做,純粹是因為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習(xí)慣看到跟我不一樣的行為,或者陌生的性格時,第一步是先覺察他對我的影響。比如「我現(xiàn)在覺得有點不愉快」、「這是一種被冒犯感嗎?」、「(如果是)是基於什麼價值觀的差異讓我感到被冒犯?」、「這個差異有沒有邏輯上的謬誤?(是我的還是他的?)」、「我們的狀態(tài)可以並存嗎?(只能二選一或者可以不要管)」﹍﹍諸如此類。
想完自己的部分以後,心有餘力可以再想想對方的:「這個人為什麼這樣反應(yīng)?」、「他的認知模式如何?」、「他信仰的價值是什麼?」。但無論我能不能接受對方的狀態(tài),都會秉持一個基本認知是:這個人是這樣子其來有自。
撇除基因上的疾病,如果他很差勁、完全自我中心,或者他很熱情很願意關(guān)照別人,那也是他的成長背景養(yǎng)成他認為這種模式可以取得生存最大優(yōu)勢的結(jié)果。這就是他的「生存策略」。
於是比起批評他這樣不對,我可能比多數(shù)人更多一層接納(我有時還是會因為與我價值觀衝突的情緒性原因忍不住批評)。只要我可以理解對方的脈絡(luò),通常可以接受他為何表現(xiàn)出(讓我感受)糟糕的狀態(tài)。不過,可以接受不等於可以忍受,我一樣可能選擇離開。只是我不用因為不解而帶著受傷或憤怒的心情離開,或者至少這種負面情緒可以比較少一點。這就是我現(xiàn)在看待一個人的基本態(tài)度。
那回到「做自己」,如果要給做自己下一個定義,我會認為是「一套讓自己相對舒適的行為選擇」。所以每個人的做自己,基於他們生存策略的不同,會有很大差異。有些人的做自己不考量別人是否受損,我們會給他貼上任性自私的標(biāo)籤。或許是他從小被嚴(yán)格管教,處於被剝奪的狀態(tài),所以長大之後「不顧一切奮力爭取資源」是他的準(zhǔn)則。也或許純粹是被寵壞,從小想要什麼都有人願意滿足,所以沒想過別人要相對犧牲,也比較沒有忍耐的能力。
還有些人行事謹(jǐn)小慎微,很容易被認為沒有在做自己。我不認為小心翼翼就不叫做自己。如果他的成長背景讓他養(yǎng)成這種習(xí)慣,也就表示在他所處的常態(tài)環(huán)境下,這麼做可以「最省麻煩」,亦即這是他相對舒適的選擇。那我們?yōu)楹尾荒茏鹬兀@是他的做自己呢?要求他做其他選擇的人,並不能替他承擔(dān)那樣選擇的後果——也許他在乎的人不喜歡他改變,或者其他模式對他而言反而難以預(yù)估效果——不是嗎?
能不能接受別人呈現(xiàn)什麼樣的狀態(tài),是一種對他人個性,也可以說是對他成長背景的尊重。即便我們多數(shù)時候並不瞭解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如果我們對一個人說「你這樣沒有做自己」,那是給做自己下了個人定義,而且套在一個成長背景跟我不同的人身上,忽視他的生存策略的行為。畢竟我們不能替一個我們其實並不瞭解透徹的個體決定,什麼樣的選擇是他最舒適的狀態(tài)。只有他自己可以定義他是否在做自己。即便他在你面前可以不需要做這樣的選擇,他仍有按自己熟悉模式行動(取得安心感)的權(quán)利。
而且,通常我們有所損失的時候,就不會接受對方是在「做自己」了。我們鼓勵別人做自己時,多半意味著「你可以按你開心的來喔,但不要侵犯到我」。有時甚至是「你現(xiàn)在的樣子讓我看不順眼,拜託你換個方式讓我自在一點」。這不免令我懷疑,有時我們定義的做自己,是不是也很自我中心呢?(所以這種行為可以理解為:「要求別人做自己」這個舉動,也是在讓自己舒服的「做自己行為」囉?)
有時候我會覺得指稱別人是否做自己,是種簡單粗暴的說法。當(dāng)然,講粗暴太嚴(yán)重了,我的意思是未經(jīng)深思的發(fā)言。或許人們只是純粹出於好意,覺得對方拘謹(jǐn)?shù)秒y受、希望他自在一點。我同時也可以理解多數(shù)人對心理沒有概念,直覺反應(yīng)就是拿自己的感受和慣用模式去評斷別人的選擇。所以這種行為我也認同其存在(我也尊重這是他們的做自己)。只是如果多一點人懂得體諒別人的行為模式會不會更好呢?
責(zé)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