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張智 北京報道
今年以來,動明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年全全球貿易增長持續低迷,球貿世界貿易呈現分化發展。元月由降易增
12月17日,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舉辦的2023世界經濟論壇上,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對包括《華夏時報》在內的記者表示,全球的通貨膨脹在2022年達到9.2%的歷史新高,今年仍保持5%、6%左右的高通脹,受此影響,以美國、歐盟為主體的緊縮貨幣政策和金融條件全面收縮,直接導致全球融資成本的上漲、投資下滑。
不過,在這種背景下,我國外貿發展頂住外部壓力,外貿韌性持續顯現。海關數據顯示,11月份,我國進出口3.7萬億元,增長1.2%。其中,出口2.1萬億元,增長1.7%,自今年5月份以來首次轉正。
在全球貿易中,中國的貢獻不容小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建議,未來,要更重視汽車的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等“新三樣”支撐著現在貿易的發展,未來要使得這一優勢更為明顯。
“我們加強同伙伴之間的合作,加快推進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國際數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同時積極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要求,比如DEPA,不斷完善數字貿易的規則體系,這樣能為正在分化的世界貿易注入中國力量。”王孝松表示。
中國對外經貿大有可為
在王孝松看來,明年,整體貿易狀況應謹慎樂觀。
從國際形勢來看,大部分經濟體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基本上都是負增長,從出口來看,俄羅斯出口環比下降24%,韓國和南非都下降了11%,說明主要經濟體貨物貿易都有明顯的下滑。
“當前,由于整體上世界經濟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以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體制受到嚴重沖擊,許多地緣政治、戰爭沖突還沒有得到真正解決的意向,所以它的影響還將持續。”王孝松表示。
劉元春也表示,后疫情時期的修復慢于預期,疤痕效應不可忽視。同時,中美之間的技術戰、脫鉤、去風險所帶來的全球技術貿易的下降,直接導致全球技術進步的增長速度放緩,集中體現的最為明顯的是全球芯片交易、半導體交易等高新技術交易額發生了劇烈的下降。受此影響,全球在新技術的應用場景和相應的擴展上,較疫情前的狀況有所放緩,最重要的體現在全球專利技術的下降上。
在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看來,國際經濟合作中考慮非經濟因素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對中國而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國際經濟合作安全化,因為整個西方世界安全化趨勢背后都是去中國化。無論在貿易領域、投資領域,尤其在供應鏈領域的去中國化可以說是國際經濟合作安全化的一個最終的目標。
在這種背景下,提高中國的開放度,尤其是制度型的開放,可以有效地提升去中國化的機會成本。
“因為我們越開放,外國資本離開中國或實現去中國化的機會成本也就越高。所以,這兩者是一個蹺蹺板的作用和特征。中國同樣應該順勢而為,而不是在所有領域都逆勢而上。比如全球價值鏈重塑一大趨勢就是全球價值鏈的縮短,這是西方國家去中國化的一個基礎。同時,全球資本或者全球供應鏈未來越來越圍繞著最終消費市場進行布局,中國在這方面有潛力可挖。在新發展格局下,中國可以未來應對這樣一個趨勢來構建新的比較優勢,就是不斷擴大的國內消費市場,這將為應對全球經濟合作的安全化以及去中國化提供一種新的選擇,從而中國能夠在世界上、在新的發展時期能夠從容地應對,而不至于讓去中國化成為一種現實。”李向陽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在中央財經大學經貿學院院長張曉濤看來,從外部的環境來講,中美關系和全球經貿格局進入艱難的重構期,面對逆全球化,中國以原來的方式參與全球分工的紅利受到了一些影響和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形成是一個過程,當外部的貿易動力放緩時,我國一系列穩外資、穩外貿的對策能夠發揮一些短期作用;另外有一些長期亟待解決的,比如內外貿易一體化問題,比如服務業的擴大開放問題,比如如何應對產業轉移有效對沖的措施等等問題,都是需要我們給予短期和長期的綜合考量。
立足周邊,共同發展
事實上,總體上看,我國出口規模穩、份額穩的特征沒有改變,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也沒有改變。一個亮點是,11月貨物出口由降轉增,出口額同比增長1.7%,結束了連續6個月的下降態勢。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2%,比上個月加快0.3個百分點。同時,1—11月份,產業鏈更長、附加值相對比較高的一般貿易進出口額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64.8%,比上年同期提高1個百分點,為外貿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撐。
當前,中國仍然是拉動世界經濟增長、推動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我國服務貿易增長率不錯,同比增速依然可觀。
“特別是數字服務有一個非常強的潛力,而中國在這個領域已經開始顯現出領先者地位,未來在數字貿易規則方面要加強,能夠真正起到一個引領作用。”王孝松表示。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新興經濟體在2024年將保持增長,如果從亞洲新興市場整體水平看大約4.5%的水平,其中,中國經濟的發展是其加速復蘇的重要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區域經濟組織在全球經濟地位有望進一步提升。
“多邊貿易機制受到比較大的約束和影響力,在這個過程中RCEP、金磚+機制、CPTPP、DEPA的地位可能區域增強,尤其是亞太地區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日益提升,2021年亞太地區經濟總量占全球經濟總量的60%,未來亞洲這個區域在全球的地位還會進一步增強,這里面一個典型的體現是RCEP有望成為亞太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也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穩定之錨,目前RCEP覆蓋人口22.7億,GDP占全球33%,出口占到30%,是擁有全球人口最多、經貿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區,這個地位在不斷地提升。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注意到整個貿易上面體現在區域貿易中,今年有一定的壓力,明年有望稍微好轉。”宗良對本報記者說。
最后張曉濤建議,要研判長期影響,通過營商環境的改革,延續一些產業和生產環節的商業周期,實現產業接續上真實的時空邏輯的銜接。同時要立足周邊,不斷面向周邊地區建立中國特色,具有中國模式的自貿區網絡的建設,做好制度改革。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