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樓又閉店了。打烊
度過短暫起死回生的大白大排檔時光,大白樓再次黯然消失在人們的樓再視野中。
隨著那座人們熟悉的構想告別白色大樓的門被輕輕關上,市民們摻雜惋惜的打烊目光又一次聚焦在大白樓這個老字號上。
曾經風光無限的大白大排檔大白樓結束41年經營歷史,累計負債千萬元
大白樓,樓再是構想告別市民對哈爾濱肉類聯合商店的昵稱,它承載著幾代人的打烊記憶,四五十歲以上的大白大排檔哈爾濱人提起大白樓,記憶猶新的樓再就是老手藝人現場制作的美味———扒豬手、熏小肚、構想告別熏兔……在哈爾濱市的打烊飲食文化中,大白樓是大白大排檔肉香撲鼻濃墨重彩的篇章。
始建于1931年的樓再大白樓,位于道里區尚志大街176號,解放后曾負責對外國專家、國際友人和軍隊特需的供應。對于普通百姓家庭而言,當時能吃上大白樓副食,就是“奢侈”的美味了。1985年取消特供專營業務后,供給制、分配制的購銷渠道行不通了,大白樓出現虧損,步入困境。直至1994年,租給韓商開辦洗浴、游藝項目,大白樓結束了其41年的經營歷史。
改變經營方式的大白樓在重新經營了4個月后,韓商攜款而走,欠下的水、電、房費無力支付,法院將大白樓貼上封條。直至2006年,大白樓被先后轉租給多家企業,負債累計達1000萬元。
重新開張的大白樓面對市場、成本等一系列問題,再次黯然關門
2007年7月,在經歷了輝煌與衰敗后,大白樓被哈爾濱朝陽濱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2700萬元收購,并以原汁原味的老產品和嶄新的經營方式成功實現華麗轉身。
“大白樓又開張了!”市民們奔走相告,每天有200至300人排隊買副食,長長的隊伍經常在尚志大街排成S形。董事長曹漢輝的電話幾乎被打爆了,有托關系想加盟開店的,也有走后門買豬手的。由于是前店后廠的經營模式,傳統的加工手法使最暢銷的豬手每3個半小時才能出一鍋,每鍋約70斤,每天最高產量近千斤,而市場需求量在3000斤左右,供不應求的狀況使大白樓仿佛回到了30年前的鼎盛時期。
每天2萬元的利潤使老職工們喜笑顏開,曹漢輝卻保持著冷靜。經濟效益固然重要,當初投資的目的就是懷揣著把老字號發揚光大的信念,讓哈爾濱這一傳統品牌在新世紀重放異彩。曹漢輝高薪聘請了營銷策劃經理,在全市鋪開銷售網點。2009年,福順尚都小區、顧鄉世紀聯華、秋林商廈等十幾個專柜及加盟店陸續開張,經營業績連連攀高。
可是好景不長。由于持續的市場供需不平衡、經營成本增加、配送環節滯后等一系列問題,導致各加盟店中最長的維持一年,最短的僅維持3個月便難以為繼。大白樓每月的收入只能保證十幾名職工的開支。
總結教訓,從頭再來,大白樓會帶著溫暖記憶重回百姓生活中
直至2012年2月19日,大白樓累計虧損600萬元。曹漢輝無奈地再一次關上大白樓的門。
門雖然被暫時關上了,但董事長曹漢輝和大白樓的職工們并沒有打算放棄。他們總結出這次失敗的原因:有人為的因素、對市場的盲目樂觀,還有在新的市場環境下,企業仍延續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管理標準,在經營模式上沒有與時俱進,生產規模落后等一系列問題都需深刻反思。
讓大白樓聲名鵲起,再次成為副食品行業的巨頭,是職工們的夢想,也是曹漢輝的初衷。
在反思的同時,曹漢輝對大白樓這一起起伏伏的老字號做出新的構想:徹底改變原有綜合副食品大排檔的經營模式,打造高端副食品品牌,在道里區新發鎮興建15000平方米的食品加工廠,并建設綠色養殖基地、屠宰場,以連鎖經營方式重新回歸市場,并在繁華街區開設熟食精品店,在旅游景點開設熟食超市。在口味上,將迎合各年齡段人群,采取新老師傅聯合的制作方式,品種將增加至30余種;在外包裝方面,采取小而精的原則,貼近現代人的飲食觀念。
命運多舛的大白樓歷史需要續寫,曹漢輝和大白樓的職工們希望通過努力、創新,讓這一老字號變身為新名牌。
也許用不了多久,大白樓會帶著溫暖的記憶重新回到百姓生活中。
經營者們并沒有灰心喪氣,而是對大白樓的東山再起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老產品也要吸引新的消費群體,在當下物質極大豐富的市場環境下,消費者的消費個性也越來越強,如何應對多元化的消費習慣,是老品牌發展壯大的源泉。不應始終抱著老口味不變,而是開發更多口味的產品來順應市場,打開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