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燒友網報道(文/周凱揚)作為補上機器學習算力空缺的芯片另一大主力軍,這幾年間涌現的初創AI芯片初創公司們紛紛推出新品,力求以更快的公司速度填補這個窟窿。這也讓AI在飛速發展的面臨5年內吸引到了不少投資,可令不少人困惑的芯片是,除了AIoT、初創自動駕駛市場這些初創企業有掀起一點浪花外,公司其他AI市場的面臨格局似乎并未因他們的出現產生任何變化,甚至連他們自己也都危機纏身。芯片
產品和人才問題
AI芯片初創公司面臨的初創最大問題之一就是產品的可用性,與那些年年都能推出新品的公司大廠不同,這些初創公司的面臨發布節奏就要慢多了。由于設計流片昂貴、芯片周期長等等原因,初創不少公司哪怕已經脫離了stealth階段,公司也遲遲沒有公開產品面世。這些公司的官網也往往十分簡單,比如對其技術的一大串文字描述,在研芯片的概念渲染圖等等,供外界獲取的信息少之又少。
哪怕真正公布了產品,離大規模量產和開箱即用也還有很大的差距。正因如此,此前行業大佬才會放話說“雖然現在不少AI初創公司都在打造AI芯片,卻遲遲沒有可用的產品。”而且這個問題困擾的不僅是AI芯片初創公司,那些想要自行設計AI芯片的互聯網廠商也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其次是AI硬件行業的“一超”局面實在壓得有些AI芯片公司喘不過氣,英偉達的GPU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地位,對于AI產業所需的硬件和軟件,都被英偉達做到了極致。靠AI芯片初創公司的實力,要想從中撕開一個口子,可以說是難于登天。
別說商用AI了,就連AI研究方面,英偉達的GPU也是不折不扣的霸主。在Zeta Alpha的統計數據中,2022年AI論文中英偉達GPU的提及使用次數達到21452次,遠超其他的ASIC、FPGA硬件,其V100也成了最受歡迎的型號,就連RTX 3090這樣的消費GPU也有3663次的提及。
產品競爭力不夠的另一大原因源自人才,從表面上看去,尤其是創始人團隊,這些初創公司的陣容都不差。有為大廠設計了多款SoC的行業老將,機器學習算法領域的大神,但在總人數和整體實力上還是略顯遜色的,這些大佬定下架構后還需要各個環節的設計工程師協作,并由軟件工程師進行優化,才能打造出完美的AI芯片。很明顯,從這些初創公司一直擺著的職位清單來看,人才無疑是他們的痛點。
資金和收購問題
今年針對半導體初創企業的VC融資有了一個明顯的下滑,根據PitchBook統計的數據,總金額只有78億美元,這與去年相比有了46%的下滑。但在這種種挑戰面前,資本市場其實仍未丟失對AI芯片的青睞,甚至你不把AI這個詞放在自己的產品描述里,成功融資的可能性都會減少。
最近AI芯片初創企業完成的融資也不少,比如剛完成3500萬美元A輪融資的以色列企業NeuReality、完成2700萬美元A輪融資的荷蘭企業Axelera,還有完成了6700萬美元B1輪融資的SiMa.ai等等。
但初期的投資只夠這些初創公司維持短暫的時間,在半導體這個研發揮金如土的行業中,如果在產品正式售賣前沒有穩定的資金投入,很快就會陷入絕境。比如美國模擬AI芯片廠商Mythic,就陷入了資金鏈斷裂的危機中。
在AI芯片這個較為碎片化的市場中,被大廠商收購是再稀松平常不過的一件事,比如前些年英特爾花重金收購的Habana Labs等。話雖如此,近兩年大廠收購AI初創公司的動作越來越少了,他們更愿意先投資,而不是直接下手。所以現在這個階段,除非產品已經做得小有起色,或是技術與這些大廠特別匹配(尤其是在服務器領域),成功把自己“賣”出去也不容易。
小結
可能會更讓AI芯片初創公司難過的莫過于現在的經濟下行趨勢了,無論是汽車還是服務器,似乎都有了一些下滑與砍單的跡象。如果不能撐過這一段時間,AI硬件市場肯定會迎來又一輪的洗牌。
AI芯片初創公司面臨的危機
Related articles
Popular articles
1排名前十的上市房企陣營越來越穩定了
?? give the thumbs-up(2474)read(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