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的雷達力量是很渺小的,只不過是專家張履滄海的一滴,要把微小的謙開個人力量,貢獻到無窮的創中大海中去。”回憶起60多年前投身中國國防科研建設,國電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感慨地說道。對抗 資料圖:張履謙。事業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這位現已白發蒼蒼的先河新聞老人是中國雷達技術、電子對抗和航天事業開創者之一,科學成功研制中國防空導彈制導雷達武器裝備,雷達并謀劃多種衛星研制,專家張履推動中國空間技術長足發展。謙開 “我們國家的創中電子對抗從無到有,就是國電從抗美援朝反干擾那會兒開始的。”1951年,對抗抗美援朝戰爭處于艱苦相持階段,美國B-29飛機對鴨綠江兩岸狂轟濫炸,并施放電磁波干擾。 張履謙回憶說:“美國的戰斗機白天害怕我們攔截,就選擇每天晚上過來轟炸。他們的飛機從東京起飛時就開機器干擾我們的雷達。這樣一來,我們的雷達就變成了‘瞎機’,一會全黑一會全白,反正就是偵查不到敵機。” 張履謙奉指示赴前線解決雷達抗干擾問題。經過觀察和研究,他提出雷達收發設備同時快速變頻、使用瞬時自動增益控制和多站雷達交叉定位等措施,有效解決了抗干擾問題。 “當時我們用快速跳頻的方法解決問題,它干擾我們這個頻率,我們就跳到另一個頻率,它再干擾,我們就跳到第三個頻率。”當年,思維活躍的張履謙就地取材,用罐頭盒和麻繩制作了跳頻裝置。“罐頭盒是金屬制的,可以改變雷達的參數,這樣一來就解決美國敵機干擾雷達的問題。” 談及電子對抗的重要性,張履謙說:“在現代戰爭中,沒有抗電子干擾能力,你的武器就相當于一堆廢鐵。”1956年,中央軍委總參謀部通信部成立雷達干擾與抗干擾研究室,張履謙任主任。他在室內建立了偵察、干擾、分析、雷達抗干擾、通信抗干擾五個專業研究組,為中國電子對抗領域培養了技術領軍人才。 1957年,張履謙被調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參加中國航天事業的創建。那時正是中國連續三年遭受自然災害的艱苦歲月,蘇聯又撕毀約定,“突然一個晚上蘇聯就把專家全撤走了,逼得我們只能自己搞,黨中央決定要搞出自己的‘爭氣彈’”,張履謙說。 “沒有設備我們就自己造,遇到不懂的問題,我們就仿照蘇聯裝備來設計,最終獲得了成功。”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張履謙帶領一批剛從大學畢業的研制人員順利完成了“紅旗一號”防空導彈制導雷達的仿制。 隨后,張履謙又根據部隊擴大導彈作戰空域、加強抗干擾能力、提高命中精度等要求,采用新雷達體制,完成了“紅旗二號”制導雷達的研制和定型,批量裝備戰斗部隊。 1962年,在中國“兩彈一星”研制的關鍵時刻,美國U-2高空偵察飛機頻繁進入中國領空刺探軍事情報,并攜帶干擾機干擾地空導彈雷達站。 “起初,美國偵察飛機大搖大擺地進入中國領土偵察,我們拿它沒辦法。”張履謙出謀獻策,并親自參與改裝“紅旗一號”雷達,成功擊落了美國U-2高空偵察飛機。 回憶起當年的情況,張履謙話語中滿是自豪,“我們采用反干擾措施研制了‘紅旗二號’雷達,連續擊落了5架美國U-2飛機,讓它們有去無回”,自此美國U-2高空偵察飛機再也不敢侵入中國領空。 上世紀70年代,美國開始GPS衛星導航系統的研制。意識到中國在這一領域的落后,1984年,張履謙和國內專家一同提出在中國建設雙星定位系統(即北斗一號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議,并得到中央批準,揭開了中國建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序幕。 1985年,張履謙被調往航天工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從事空間技術領域工作。期間,他謀劃多種衛星研制,參與載人航天、空間站、探月等工程的研制工作,提出測控系統建設方案建議,致力于中國空間技術持續發展。 近年來,已年逾九旬的張履謙則在思考中國航天的下一步該怎么走。“發射空間站、登陸月球后,我覺得下一步應該建立月球基地。”張履謙認為,中國航天應穩步前進,在深入開發月球、完成技術積累后,再去開發火星。在他看來,登陸火星和登陸月球的技術有相似之處,能登陸月球,后續技術成熟了也一樣可以登陸火星。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