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八受訪應屆生期待:就業指導要結合市場需求和新興行業
編輯:湯曉雪 來源:中國青年報 瀏覽次數: 次 發布時間:2023-11-02 08:57:29 【字體:小 大】隨著就業環境的成受場需變化和就業結構的調整,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上比以往更加務實,屆生更看重未來職業發展、期待求和個人能力提升和個人價值的導結實現。
“‘有面兒’不能當飯吃,合市工作中被認可、新興行業有實際的成受場需收獲才能帶來真正的獲得感,也更能提升我對企業的屆生認同感。”武漢某高校應屆碩士畢業生劉佰佲覺得,期待求和身邊很多同學在擇業時會更多從個人成長和實際需求出發考慮問題,導結求職更加理性了。合市
“求職要抓住自己最看重的新興行業東西,懂得取舍”
侯佳今年讀大四,成受場需學的屆生經濟學專業,現在在一家知名投行實習。期待求和在她看來,求職看“里子”還是“面子”是值得大學生好好思考的一件要緊事。而且在面對實習工作和正式就業時,她對于“里子”“面子”也有著完全不同的選擇標準。
“實習是為了更好地就業。有一份漂亮的履歷能在應聘過程中加分不少。所以找實習工作時我十分看重公司的門面以及職位在行業中的地位,不在乎實習工資少、工作壓力大。但在找正式工作時,我則希望工作強度適中、薪資待遇好一些,不會過度去要求‘面子’。”
保持身心愉悅健康、生活水平有保障是侯佳求職時最看重的“里子”,“‘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她告訴記者,自己心中的理想工作是金融類央企的投資崗,“企業性質決定了工作能相對穩定,不容易出現一個部門被裁撤的情況。而投資崗和我專業對口,收入也相對高一些”。
碩士研究生周晴同時兼任本科生輔導員的工作。她明顯感到大家求職更加從個人的實際需求出發,對以往大眾眼中的“體面”看得不那么重了。“不管是學生自身還是家人朋友,對畢業后能找一份什么樣的工作都會有許多期待,但應該明白,沒有十全十美才是常態。所以我常提醒學生,求職要抓住自己最看重的東西,懂得取舍。在此之外,能有‘面子’是錦上添花。”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1334名應屆求職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相比以前很多人求職時看重“有面子”,甚至“面子至上”,八成(80.5%)受訪應屆畢業生明確表示,如今“有面子”只是錦上添花。
“建議在大二就開展就業指導工作,而不是臨近畢業”
提高就業滿意度,大家希望學校能在哪些方面更有作為?采訪過程中,不止一名大學生提到,希望學校能夠幫助大家做好對職業的了解。
“打通職業想象與現實之間壁壘的關鍵,就是做好市場調研。但大學生的人脈資源和認知都有限,難以達到理想效果,而學校在這其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劉佰佲認為,應重視發揮校友的“傳幫帶”作用。
他希望院系能邀請直系學長學姐,回校談談專業對口的行業和職業最新發展動向,以及崗位可能面臨的應聘問題、求職技巧,幫助在校大學生消除各種不切實際的想法,更加接用人市場的“地氣”。
調查顯示,68.4%的受訪應屆生希望學校能結合市場人才需求和新興職位或行業,開展就業指導。
中國政法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商學院教授王霆認為,應從高中階段就開展職業教育指導工作。“高考后專業方向的選擇對年輕人未來職業選擇和發展影響深遠,應當在這之前就讓學生對職業有所認知。大學院校也要盡早為學生開設相關的職業指導課程,幫助大學生更早了解自身職業特質、職業興趣。我建議在大二就開展就業指導工作,而不是臨近畢業。”
他還指出,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就業服務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全面的就業咨詢、招聘資源、簡歷制作、培訓指導等服務。讓學生能夠便捷地獲得相關行業領域的最新資訊,如企業招聘信息、職位需求、行業分析報告等,為就業提供信息和數據支持。同時,還要做好學生就業心理輔導工作。“當前就業壓力較大,一些學生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可能出現就業焦慮,高校要及時發現及時引導,增強大學生就業韌性,提高就業質量。”
“此外,高校應積極開展雙創教育。”王霆認為,在校期間要通過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申請、與企業互動開展創新創業比賽等,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幫助他們了解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和素質。同時,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業氛圍,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也是實現大學生個人職業價值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調查中,60.9%的受訪應屆生認為應當重視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找到職業定位,54.4%的受訪應屆生建議分階段持續開展針對性就業指導,解惑答疑,48.4%的受訪應屆生希望開展就業意向調查,摸底學生求職需求,47.8%的受訪應屆生建議開源規整企業招聘資源,向學生個性化推送。
本次調查的應屆畢業生中,14.3%是專科,75.4%是本科,9.5%是碩士研究生。其中,男生占43.8%,女生占56.2%;家鄉在一線城市的占32.8%,二線城市的占38.2%,三四線城市的占21.1%,城鎮或縣城的占5.6%,鄉村的占2.3%。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周晴、侯佳為化名)
記者 杜園春 實習生 黃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