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張智 北京報道
嗡嗡的布局轟鳴聲中,一臺無人機拔地而起,化檢滬高沿著京滬高鐵跨黃河大橋的測京創多沿線均速前行,其攝像頭反饋回的鐵開實時畫面,同步出現在后方指揮員的電腦上。
這是京滬高鐵濟南維管段對沿線路橋檢測的日常。
《華夏時報》記者了解到,白天反饋回的畫面主要有關大橋外觀鋼結構極其螺絲等情況,而在夜間的巡檢中,還將進行軌道的詳細檢測,反饋回的畫面經過學習和對比,能輕易發現存在的問題。
據了解,當高鐵以350公里的時速飛快駛過時,在鐵軌上的每顆螺絲都關系著行車的安全。京滬高鐵線路長、設備多、管理跨度大,保障1318公里的高鐵設備安全更是至關重要。
以往的日常巡檢中,大到一座橋梁、一座隧道,小到一根軌枕、一顆螺釘,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裝備。特別是像京滬高鐵這種運行密度極高的高速鐵路,只能利用凌晨的有限時間上線檢查,時間緊、工作強度大。
“為了解決這些痛點,我們通過成套技術研究,開發了基于北斗+5G的國內外首套鐵路全自動無人機智能巡檢專用系統,從空中多角度巡檢。”京滬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備安全部主任楊懷志介紹。
不僅如此,京滬高速鐵路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學文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當前,京滬高鐵開通運營以后也持續開展了運維技術攻關,開發了首套“大跨度橋梁故障智能診斷及健康管理系統”,利用大量數據對病害定位、故障診斷和橋梁服役狀態進行分析評估,并創造性地提出了“微創”維修理念,研發了兩種高鐵無砟軌道病害“微創”整治技術,大幅度提高了工效,減少了施工對行車安全和運輸秩序的影響。
效率進一步提升
當前,京滬高鐵的“高鐵全自動智能無人機巡檢系統”和“京滬高鐵智能綜合運維管理系統”,為加強高鐵安全技防手段和實現信息化、智能化運維管理奠定了基礎。
在以往,高鐵沿線檢測只能在每晚高鐵停運時,依靠大量人力和裝備在有限的4小時內摸黑巡檢,時間緊,任務重,僅是京滬高鐵一條高鐵線,就有1318公里需要每日檢查。而受限于視線高度的制約,時高鐵沿線周邊環境隱患的排查難以實現快速、大范圍巡檢。
現在,通過無人機和智能綜合運維管理系統,大幅提高了巡檢效率,同時也擺脫了對GPS定位的依賴,運用北斗+5G技術實現了精準定位、自動巡檢、多機聯飛、智能分析、缺陷識別和風險預警,強化了高鐵安全技防手段。
據了解,在保證安全飛行的前提下,無人機巡檢實現了白天列車運行期間和夜間天窗對線路、橋梁、邊坡、接觸網等設備和大范圍環境隱患的全天候巡檢。在此之前,一般僅有普通鐵路利用無人機進行周圍安全檢查;利用無人機對線路的檢測,這在我國還是首次。
“這樣不僅突破了時間的限制,還在很大程度上節省了人力物力,現在,無人機和人力檢測相搭配,不僅能檢查一些常規問題,一些周邊環境的問題也能得到解決。”楊懷志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據介紹,這套系統涵蓋了高鐵設備全專業、全過程信息和空天地全方位數字模擬,實現了基于大數據技術的高鐵設備管理智能分析、故障診斷與輔助決策,構建了多專業、一體化的智能運維典型場景。
與此同時,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臺“中國標準智能化快速鋼軌打磨車”試驗樣車,已經于本月18日完成制造,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
據劉學文介紹,這是高鐵“微創”維修的重要一步。由于高鐵軌道是無縫鋼管,因此,軌道及枕軌一旦發生問題,需要將軌道鋸下,維修之后重新安裝。“微創”整治技術,使得枕軌問題無需鋸下軌道,不僅提高了效率,也減少了對行車安全和運輸秩序的影響。
京滬高鐵開發的一系列智能綜合運維管理系統,逐步形成“讓高鐵數據發出智能聲音”的高速鐵路智能運維新理念,推進高鐵運維由“故障修”、“計劃修”轉向“狀態修”“預測修”的智能化新模式,實現了“不出門便知千里事,不開卷也曉百年史”,為高鐵設備運維提供更智能、更高效、更全面的數據和信息支撐。
高鐵站節能助力碳達峰
不僅是線路安全,在不少高鐵站,也走出了一條用技術和創新,融合管理與運維,推進合同能源管理落地見效之路。
在上海虹橋站的綜控室,智能化已經滲透到方方面面。《華夏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當天發送人數、到站人數等實時更新,售檢票、電梯、冷熱系統等設備監控,均在大屏實時顯示。
“上海虹橋站有個顯著特點,就是開行列車密度高,特別是這次 鐵路新圖實施后,上海虹橋站日常開行列車 321.5 對、周末 335.5 對、高峰 352.5 對。由上海虹橋站始發至南京、杭州方向的列車最短追蹤間隔僅為 4 分鐘、3 分鐘,是全國鐵路最繁忙的客運車站之一。”鐵路上海站站長白正國介紹。
近年來,上海虹橋站準確把握客運市場發展態勢,適應鐵路客運由運能緊缺型向基本適應型轉變,積極推動運營管理轉型升級,致力追求高鐵的速度和服務的溫度相得益彰,全力打造需求引領型服務供給模式。
在南京南站,全站72個設備配電間安裝了600多塊智能型電表,實現了能耗精準監測;增設東、西冷凍站和換熱站管路數字自動采集裝置,實現冷源主機設備群控和熱蒸汽精確計量與自動控制;對空調箱、送排風、給排水系統進行改造,實現了能耗末端設備自動控制。
一系列智能化運維策略,極大地落實了節能舉措。
僅從2019年3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的一年間,南京南站就節電182.54萬度,節約蒸汽24792.85噸,合計節約673.36萬元。各種能源換算成節省標準煤2648噸,減少碳排放量8845噸,為“碳達峰碳中和”做出了一份貢獻。
責任編輯:徐蕓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