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市場雙驅動 垃圾焚燒發電邁向良性發展軌道
生活垃圾處理水平的政策展軌高低,是市場雙驅燒衡量一個城市文明及發展程度高低的顯著標志。2016年我國城鎮化率超過57%,動垃電邁道城市規模擴大,圾焚人口數量增加,向良性“垃圾圍城”形勢越發嚴峻。無論是基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考慮,還是土地資源日益稀缺所迫,垃圾焚燒處置方式憑借“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優勢,正越來越受重視。
因為兼具環保事業與市政基礎建設的雙重性質,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對國家宏觀政策與產業政策有著天生的敏感性。近年來,國家政策層面利好不斷,也讓垃圾焚燒發電行業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機遇期。
《生物質能發展“十三五”規劃》明文鼓勵建設垃圾焚燒熱電聯產項目,規劃到2020年,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達到750萬千瓦,增幅為56%。《“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指出,焚燒處理能力將由2014年的焚燒占比29%上升至2020年的50%,東部地區達到60%以上。近日,四部委聯合發布鼓勵加強對垃圾處理領域全面實施PPP模式。從大政到細則,不一而足,這些法律法規的出臺落地,無疑都為垃圾焚燒發電行業未來數年的發展鋪開了絕佳的政策環境。
“環保政策元年”2016年,沉寂多年的垃圾焚燒發電一鳴驚人,大小項目遍地開花,市場規模突破1000億大關。按照規劃,垃圾焚燒處理能力達到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50%,預計2017下半年至2020年的時間區間內,新增市場規模也有望達到千億。
名正言順地取代垃圾填埋場,成為垃圾處理的主流方式,垃圾焚燒所代表的行業正炙手可熱。正如中國循環經濟協會發電分會秘書長郭云高所說,“十三五”期間新增的垃圾焚燒發電規模將趕上乃至超過該行業過去30年來建設規模的總和。
2010-2016年全國(除港澳臺)已運行的生活垃圾焚燒廠數量
數據來源:華經市場研究中心
有人算了一筆賬:以某地1000噸/日規模的垃圾焚燒發電廠為例,固定投資約為4億元,每年的垃圾處置補貼收入約為2000萬元,供電收入約7000萬元,供熱收入約9000萬元,扣除人力成本、財務成本等,基本上3年就能收回投資。
而作為一個積淀了十年的新興市場,作為一個順利搭乘政策與時代快車的市場,垃圾焚燒發電備受資本青睞。在社會資本涌入的同時,各大企業爭奪這塊美味蛋糕的逐鹿之戰也已經拉開帷幕。
在宏觀調控與市場“兩只手”的協力推動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正朝著“技術更高新,設備更精尖,工藝更環保”的方向發展。而此前越演越烈的低價惡意競爭,也在國家“裝、樹、聯”的威逼下有所緩解,整個行業邁向良性發展軌道。
最后,綜合各方面的分析,我們認為:①受益于技術、市場、資金等多方面的政策加碼,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可以保證;②PPP、第三方治理等商業模式的探索日臻成熟,核心企業競相跑馬圈地,劇烈的市場競爭將促使市場本身不斷洗牌,優勝略汰;③排放標準收嚴,項目透明度提升,積極主動的宣傳與示范效應等,將大幅緩和“鄰避困境”帶來的項目落地壓力。④此外,整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集中度、運營水平、建設標準等也將實現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