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5日訊 今年9月,建甌聚綠萬木林沉水樟古樹群入選全國100個最美古樹群,興業其所在地沶村也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評為“國家森林鄉村”,不負成了生態文明建設典范。青山
與其他林區不同的建甌聚綠是,萬木林是興業我國唯一以人工林起源的自然保護區。這顆綠海明珠的不負誕生,源于沶村楊家一條“禁砍禁伐”保護萬木林的青山祖訓。
1354年,建甌聚綠房道沶村鄉紳、興業萬木林創始人楊達卿以“植杉一株,不負償粟一斗”的青山方式在當地大富山募民營造杉木林(萬木林),創造性為民解決荒年賑饑問題。建甌聚綠在代代傳承的興業祖訓指引下,當地人接力守護了660余年,不負造就了這195公頃的萬木林,成為建甌打造青山文化的生態樣板。
南宋吏部尚書韓元吉在《建安縣廳題名記》中寫道:“其民得山水之秀者,類狎于文而賦。”誠如其言,地處東南丘陵腹地的建甌青山似雕似屏,如繡如畫,河谷平原敞闊而肥沃。青山綠水養育了建人,也培育形成了“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青山文化。
近年,圍繞青山文化,建甌唱響嘹亮的綠色暢想曲,提出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確立“環境立市、生態興市”的發展理念,掀起了全市動員、全民參與建設國家生態城市的新熱潮。
在護綠增綠的過程中,建甌不斷創新機制。通過整合警務資源,成立“生態警務中心”,推進生態警務運行機制,構建以“林長+警長”為核心內容的生態治理網格機制與生態警務智慧賦能機制組成的生態警務模式;搭建全省首個省市縣三級共建的自然資源資產數據共享分析平臺,對全市自然資源實行動態監督、統一管理、綜合分析,以“云端智慧”破解傳統審計中數據“孤島化”、分析“單一化”等難題。
城鄉人居環境的綠化美化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建設的重要標志。這些年,建甌市堅持城市自然山水和人文環境的和諧統一,著力打造富有特色的綠色生態城鎮體系,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統籌舊城片區改造和新區開發,做大做強中心城區,努力建設生態型城市,人均綠地面積達11.69平方米。
一手抓創建,一手抓治理。建甌堅持“生態立市”戰略,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采取重點行業污染治理升級改造、揚塵綜合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建立“網格化+無人機”智慧巡查監管新模式,環境空氣質量進一步提升。2022年,建甌市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99.7%,近3年全市地表水水質、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均為100%。
綠色生態不僅要“綠在城市”,還要“綠在人心”。為此,建甌一方面通過全民義務植樹“增綠”,實施義務植樹登記卡制度,建立義務植樹基地,開展綠地認養活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植樹節”“愛鳥周”“濕地日”等主題,開展“森林城市,綠色家園”攝影主題大賽等形式多樣的生態文明宣傳活動,引導社會共同參與森林城市的建設和森林知識的普及,讓人們充分感受到大自然森林之美。
日益優越的生態環境吸引了一批“特殊的朋友”。連續三年,國家一級保護鳥類中華秋沙鴨到松溪東游河段過冬,建甌由此成為全省第二個中華秋沙鴨越冬地。我國特有瀕危雉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被稱為鳥類“大熊貓”的黃腹角雉,在建甌頻繁活動,成為建甌良好的自然森林生態狀況的重要名片。
建甌深知,聚綠方能興業。如今,坐擁深厚自然資源優勢的建甌,正努力把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圣象系”美新科技開工建設,圣象集團首家ToB智慧工廠、毛家女機制炭等項目相繼竣工投產;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邁出堅實步伐,毛竹林FSC森林認證58萬畝,啟動國有林森林經營碳匯開發11萬畝,國際竹藤中心全國竹林“四庫”建設示范區落戶建甌;申報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林竹碳中和創新工程,入選省林業“碳中和”重點建設縣、竹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重點縣;以森林綠道建設為紐帶,投入近億元大力發展森林生態休閑旅游,建設云際山森林綠道、小松溪森林綠道、湖頭村省級綠色村莊…… 2022年,建甌竹木百億產業產值達185.24億元,真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近年,建甌市先后獲評“全國百佳呼吸小城”“健康中國·康養旅游百強縣”等。上月,建甌市迪口鎮西坑村閩楠古樹群、小橋鎮大坵村閩楠古樹群入選第三批福建最美古樹群,又為建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增添新的注腳。
建甌市委書記周靖說:“不負青山,方得金山。建甌將著力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找準文化生態融合發展新路徑,持續推動建甌綠色高質量發展。”(葉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