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持續上漲是保障近期光伏行業關注的熱點問題。由于市場需求火熱,產業鏈供給彈性不足,硅料價格回到10年前的高位,部分組件企業出現停產、減產現象,組件價格也由2021年年初的每瓦1.5元上漲至目前的每瓦2元以上,連續十幾年下降的光伏電站投資成本隨之出現上揚,對價格高度敏感的集中式光伏電站裝機需求也受到了抑制。
我國光伏產業經過十余年快速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決策部署和業界共同努力下,已經成為少有的取得國際競爭優勢、實現端到端安全可控、并有望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但近年來光伏產業上游的多晶硅價格上漲較大。
光伏供應鏈價格劇烈震蕩,歸根結底還是供應鏈各環節未能協調發展導致的。受到2018年下半年以來多晶硅價格低迷的影響,多晶硅生產企業彼時的擴產意愿并不強烈,2019年僅有東方希望二期項目為新建產能。加上部分生產成本高的企業相繼出局,2020年我國多晶硅產能不升反降。而2020年下半年開始,光伏市場需求顯著回升,下游硅片、電池片、組件等環節為迎合終端裝機市場需求開始大規模擴產,導致對多晶硅的需求量驟增,出現搶料現象。為此,2020至2021年,通威、大全、新特、協鑫、東方希望等多家多晶硅企業相繼擴產。
然而,從開工到達產,光伏產業鏈不同環節的擴產周期并不匹配,反而相差很大。就拿擴產周期最短的組件來說,不僅只需要3-6個月時間,而且產能彈性大,可根據訂單情況進行生產;硅棒、硅片、電池片環節擴產周期相對較長,需要6-9個月;多晶硅、光伏玻璃、封裝膠膜等擴產周期長達1-2年,產能爬坡慢,生產彈性小,安全風險大,只有滿負荷生產才能實現最優的經濟性,而且一旦因事故被迫停產,就會造成階段性供應緊張。
這樣一來,因為擴產周期不匹配導致供需失衡。在“雙碳”背景下,光伏市場前景大好,產業鏈各環節大干快上,爭相擴產。但是,相對于下游環節,上游多晶硅企業的新增產能集中釋放要晚上1年,因此出現了產能空窗期,整個市場多晶硅供需緊張,推動價格大幅上漲。為緩解成本壓力,下游生產環節也不得不漲價,造成了電站建設成本的上升。
當務之急,是解決眼下的多晶硅等原材料的供應問題。一方面,要落實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的精神,統籌推進光伏存量項目建設,加強多晶硅等新增項目儲備,協調手續辦理工作;另一方面,鼓勵硅料與硅片企業,硅片與電池、組件及逆變器、光伏玻璃等企業,組件制造與發電投資、電站建設企業深度合作,支持企業通過戰略聯盟、簽訂長單、技術合作、互相參股等方式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同時,還要加強企業跟蹤服務保障,開展精準對接,協調解決企業難題,確保企業穩定生產運行;加強區域協調和部門協同,共同推動解決疫情期間的復工復產、物流配送等問題,確保重點區域暢通循環。
換句話說,就是一手抓上游新增產能,根據下游需求穩妥加快產能釋放和有序擴產;一手抓全產業鏈深度合作,引導上下游明確量價、保障供應、穩定預期。在此基礎上,還要“一企一策”,跨區域跨部門合作,為企業精準解決生產運行中遇到的各種難題,維護供應鏈安全穩定。
這一套“組合拳”不僅要打得及時,而且要“穩準狠”。供需緊張問題有望逐步緩解,部分產品價格的“漲漲不休”將得到遏制,供應鏈價格體系也將回歸合理區間。
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光伏業十年間取得了非凡成就,但仍存在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問題亟待解決,如基礎研發有待提升、投資熱潮需要引導、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機制亟待完善等諸多挑戰。今后光伏產業要立足長遠目標、優化產業布局,鼓勵創新進步、規范行業秩序,既著力治標,又注重治本。優化建立全國光伏大產業大市場,促進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動建設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指日可待。
責任編輯:趙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