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傷辨惑論》,內外三卷,傷辨元·李東垣撰于公元1247年。惑論上卷以醫論為主,內外載述辨陰證陽證、傷辨辨脈、惑論辨寒熱、內外辨外感八風邪、傷辨辨手心手背等13篇有關內外傷辨證的惑論內容;中卷論述飲食勞倦、四時用藥加減、內外暑傷胃氣及補脾益氣諸方共24首,傷辨方中多以人參、惑論黃芪補氣健中,內外輔以升麻、傷辨柴胡升發清陽;下卷著重介紹內傷飲食的惑論治法,列述枳術丸、橘皮枳術丸、曲柏枳實丸、木香枳實丸等消導行滯之方23首,并載“重明木郁則達之理”和“說病形有余不足當補當瀉之理”兩篇醫論。
李杲所處的金元時代戰亂頻仍,疾病流行,人民生活極不安定。東垣觀察到人民所患疾病,多為飲食失節、勞役過度導致的內傷病,而一般時醫崇古尊經,因循守舊,沿用古方以治內傷各證,因而重損元氣,誤治而死的人為數不少。李杲本人也久患脾胃久衰之證,深受其害。東垣在其師張元素臟腑議病的啟示下,對《內經》《難經》進行了深刻研討,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逐步形成了一種系統的獨創性理論—脾胃學說。東垣有感內傷熱中證的臨床表現與外感六淫之邪相類似,時人多不能鑒別,導致誤治,故撰《內外傷辨惑論》一書,詳加區分,以便后學掌握。
書中主要討論內傷和外感兩大病類的病因、病狀、脈象、治法等問題。卷上有辨陰證陽證、辨脈、辨寒熱、辨外感八風之邪、辨手心手背、辨口鼻、辨氣少氣盛、辨頭痛、辨筋骨四肢、辨外傷不惡食、辨渴與不渴、辨勞役受病頗相似,共十三論;卷中為飲食勞倦、四時用藥加減、暑傷胃氣等論以及肺之脾胃虛方、腎之脾胃虛方五個方面;卷下為用藥所宜所忌附內傷用方,以及酒客病、隨時用藥等八論。
全書以飲食不節、勞役過度、損傷脾胃立論,提出“脾胃有傷,則中氣不足,則六腑陽氣皆絕于外”,故營衛失守而諸病生,此皆由中氣不足所致。強調外感和內傷治法迥異,須加詳辨,以“外傷風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當瀉不當補;飲食失節,中氣不足之病,當補不當瀉”。所立補中益氣湯、升陽順氣湯、升陽補氣湯、清暑益氣湯、升陽散火湯、升陽益胃湯等方均反映了東垣重視脾胃的學術思想,對后世有較大影響。
《內外傷辨惑論》本書論理精辟,辨證詳明,對發展中醫脾胃理論有重要意義,所創補中益氣湯等有效方劑,一致流傳至今,無論對中醫理論亦或臨床,均有重要指導意義及使用價值,對研究東垣學說及臨床特色有重要參考價值。
原文鏈接:http://www.zjtcm.gov.cn/Art/Art_43/Art_43_162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