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歲的張阿蘭就讀于北京某大學的化學專業(yè),從未吃過黑莓(blackberry)和覆盆子(raspberry)。術(shù)語因此,翻譯當葡萄酒培訓師在解釋一款葡萄酒的品酒風味和香氣時,他總是術(shù)語一臉茫然。
“很多用來描述葡萄酒風味的翻譯水果,我都沒有吃過,品酒”這個來自山東的術(shù)語小伙子說,“大多數(shù)品酒術(shù)語都是翻譯直接從英文翻譯成中文,但我根本就不知道百香果(passion fruit)為何物。品酒”
國際葡萄酒與烈酒研究所(International Wine and Spirits Research)最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中國現(xiàn)在已成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費國和第六大葡萄酒生產(chǎn)國。術(shù)語但對于葡萄酒各方面的翻譯描述,中國人依舊感到迷茫。品酒
《醇鑒》雜志(去年九月份發(fā)布了中文版)的術(shù)語編輯約翰·阿爾伯特(John Abbott)說:“把品酒術(shù)語從英文翻譯成中文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阿爾伯特稱,他和他的中國譯員曾就“savory”一詞的翻譯就爭吵了兩個多小時。這是因為“savory”經(jīng)常用來描述羅訥河谷葡萄酒或陳年的波爾多葡萄酒。當“savory”用來描述羅訥河谷葡萄酒時,是指葡萄酒帶有些許橄欖和藥草的氣味;而當用來修飾波爾多葡萄酒時,通常是指葡萄酒帶有皮革味,風味凝練,耐咀嚼。
“他們老是強調(diào):如果葡萄酒‘不甜(not sweet)’,就可以把它翻譯成‘帶咸味的(salty)’,”阿爾伯特說,“但我們不這么認為。可當我們翻出別人的譯文時,發(fā)現(xiàn)還是沒有人能解決文化差異造成的詞語空缺問題。不甜又不咸的東西又該叫什么呢?中文里沒有這一術(shù)語的表達。”
佳士得拍賣會中國分會的負責人譚業(yè)明(Simon Tam)說,他的團隊已經(jīng)停止翻譯倫敦和紐約酒評家寫的品酒筆記,因為在這些品酒筆記中,歐洲水果名和花朵名隨處可見,但這些在亞洲是不常見的,如紅醋栗(black currant)、覆盆子(raspberry)和蔓越橘(cranberry)。“如果我向一名中國人說黑皮諾(Pinot Noir)帶有醋栗(gooseberry)的香氣,他們完全不懂這是一種什么樣的香氣。”譚業(yè)明說道。
你說櫻桃味,我說潮州鹵水味
那么怎樣描述帶有外國文化特征的異域風味呢?譚業(yè)明寫了兩份關(guān)于2002年份的羅曼尼·康帝大依瑟索園干紅葡萄酒(Domaine de la Romanée-Conti, Grands-Echezeaux)的品酒筆記。一份是針對外國讀者,另一份則是針對中國讀者。讓我們來比較一下這兩篇品酒筆記的不同。
英文品酒筆記篇:
此款酒中黑皮諾葡萄的香氣甜美純正而又經(jīng)典,并伴有些許花朵、濕土、櫻桃(cherries)和覆盆子(raspberry)的香氣,甚至帶有些許野味肉的氣味。酒力強勁,香氣含蓄,發(fā)展較為遲緩,風味凝練,但依舊需要一段時間熟成才能達到最佳狀態(tài)。
中文品酒筆記篇:
此款酒帶有紅棗、中藥和潮汕鹵水的香氣,口感甜潤,果味濃郁,余味悠長,并帶有些許當歸的甜味。如想品味其果香,現(xiàn)在即可飲用,不過也可以再熟成20-30年。最好與酥脆的烤豬肉搭配佐餐。
從中文品酒筆記中可以看出,譚先生并沒有使用英語詞匯來描寫風味,而是用了中藥當中的“當歸”一詞來描述陳年的波爾多葡萄酒中的泥土味。同時,他還用煲湯常用的“紅棗”來描述年輕的波爾多葡萄酒的香氣。此外,發(fā)酵的卷心菜和荔枝味在品酒筆記中也越來越常見。
在中國葡萄酒界內(nèi),不僅關(guān)于風味的外來詞匯生澀難懂,在葡萄品種的命名上,很多葡萄酒專家的意見也不能達成一致。
定居于北京的葡萄酒教育家趙鳳儀(Fongyee Walker)與6位中國釀酒專家一道參加了在新西蘭舉行的葡萄酒會議。會上,還沒來得及討論當?shù)仄咸丫频南嚓P(guān)事宜,與會成員很快就“Merlot”這個葡萄品種的中文譯名發(fā)生了爭執(zhí)。
會上至少出現(xiàn)了兩種譯名。第一種,由于“Merlot”第一個音節(jié)像中文中的“美”的發(fā)音,由此得出“美樂”的譯名。此外,由于第一個音節(jié)也像中文中的“梅”,因此得出“梅洛”的譯名。
“關(guān)于‘Merlot’葡萄的譯名就爭論了20多分鐘”,趙女士說。趙女士出生于英國,在劍橋大學取得了中國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今在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教育機構(gòu)——葡萄酒與烈酒教育基金會(Wine & Spirit Education Trust)翻譯中文版的教材。中國葡萄種植協(xié)會(Chinese Society of Viticulturists)已經(jīng)列出了一系列外國葡萄的中文譯名,不過這些譯名依舊沒有得到全國認可和采用。
零散的中國葡萄酒市場使得譯名變得更加復雜。中國有成千上萬家進口商。盡管這些進口商通常進口一樣的葡萄酒,但各自都使用自己翻譯的酒名作為注冊商標,這迫使其他進口商使用另外一個截然不同的譯名作為注冊商標。
《醇鑒》編輯阿爾伯特說,葡萄酒術(shù)語翻譯可能成為中國葡萄酒界中的“政治問題”。“中國目前還沒有一本專業(yè)的中文葡萄酒字典,”他說,“我們正努力使各方達成共識。”
在涉及到著名葡萄酒商的譯名時,爭論通常會公開化。佳士得拍賣會也曾嘗試著使波爾多列級名莊的中文名標準化,他們曾制作了一張海報,上面標有62家波爾多列級名莊的英文名和相應的中文譯名。
但是這些酒莊拒絕接受佳士得的中文譯名,并呼吁抵制這種海報。
而在北京,像張先生這樣的消費者依舊對葡萄酒專家口中所謂的“黑色李子味(dark plum)感到十分困惑。”對于這樣的消費者,趙女士稱,有時普通的中國超市是訓練他們味蕾的最好場所。
“當葡萄酒中出現(xiàn)新的果味或酸奶的風味時,我要感謝上帝,”她說,“因為這意味著人們對葡萄酒的風味又有了新的理解。”
版權(quán)說明:凡本站注明“紅酒世界”、“紅酒世界網(wǎng)”、 “紅酒世界原創(chuàng)”、“紅酒世界網(wǎng)原創(chuàng)”、“紅酒世界獨家”或“紅酒世界網(wǎng)獨家”的作品,轉(zhuǎn)載請注明稿件來源:“紅酒世界網(wǎng)(www.wine-worl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