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醫療保險是思考商業醫療保障體系的組成部分,單位和個人自愿參加。醫療預醫國家鼓勵用人單位和個人參加商業醫療保險。險介需服常見條款有免賠額、入干比例給付、患供給付限額。思考商業雖然醫療保險的醫療預醫投保價格超出百姓的承受能力,但經營此項業務的險介需服許多保險公司仍然虧本,主要由兩種現象導致:一是入干逆選擇,二是患供道德風險。我國醫療改革的思考商業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由基本醫療保險、用人單位補充保險、醫療預醫商業醫療保險三者共同支撐的險介需服健康保障體系。商業醫療險需要研究疾病及其費用,入干本文探討為什么、患供做什么、怎么干。
為什么?
一是資源局限性。我們過去以疾病險為主。如果以糖尿病舉例,糖尿病在理賠數據中不占據主要醫療費用,即便所有理賠數據拿來,發現力有限。展望未來,我們要做大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目前省力高效途徑是:貼合醫保、去探醫療。
二是健康險機遇。以重特大疾病、慢性疾病為例,都是長坡寬道厚雪。做大做強健康險,需要把自建醫療資源控實控細,或者與外協醫療資源聯實聯細。我們做疾病及費用研究(數據)能夠知己知商業空間、知用戶知供方、知時間方向。
三是做底層邏輯。學習拼多多、今日頭條。保司優勢是:有錢,有交保費的人們。下一階段:有更多錢、有更多交保費的人、交保費的人自愿交更多保費。由現在到下一階段是不是一廂情愿?增強自信的推手是:以用戶健康利益為中心。
四是盯同業競爭。今年上半年,若干行銷指標的同業表現排名中,友邦、泰康比較領先。但這種身位差是不穩定的,需要爭取加速度?!氨kU+服務”,對保司來說,終極要回到為保險賦能,保險是既離不開服務,又絕對重于服務的存在。
五是場景與數據。大場景、小數據應是長期困難,從現在開始重視數據積累及數據背后的行為干預。運營+行銷,打向市場潛力空間,比行銷單干的效果更好、可持續。面對行銷質量提升偏慢、可用數據數量較少時,適時要多做基礎研究。
保險經營,從最初找人、現在找物,最終還要回歸到找人。對重特大疾病,醫學技術壁壘高、不對稱性偏強。對慢性疾病多來說,只強調加強管理,也有“成本-可及-質量”三角提升。
展望未來,是無限運營+有限設計,是無限戰略+有限資源。商保與醫保相銜接的工作過程,就像推倒柏林墻。樂觀看待的話,東柏林、醫保是計劃經濟為主,商保有市場經濟方式方法。
做什么?
一是出產品。以糖尿病為例,其并發癥、合并癥是理賠案例費用大頭。圍繞糖尿病,去看主要并發癥、合并癥。把慢病、重特大疾病放在同款產品保障范圍,是產品形態創新的一種可能。畢竟,說服用戶單獨為某個病種購置專項保險是更難的。目前有一些長期醫療險保障(費率可調)包括門診、住院及住院津貼保障,已顯現這種趨勢。
二是出經驗。做疾病及費用研究,我們可以看到若干地區(比如廣西、武漢、石景山)內某病種及相關疾病的發生、治療、費用、保障情況。以商保承辦的大病保險為例,從團險場景生態可探尋個險開發機會。以金華APG(醫保門診按人頭包干結合APG點數法付費改革,省級試點)為例,可以看到門診場景下的慢病管理行為及效果。
三是出邏輯。醫療控費的前提是用戶已購“保險+服務”,比醫療控費更大的概念是做有效、合理的支付,甚至是遠離狹隘的醫療控費。這是運營環節向行銷、設計賦能時所作的考慮。結合商保目錄應用,同病必不同價,用戶可選擇劣于平均方案,相應地使用較少預算。
疾病及費用研究與健康險長期戰略戰術方向不悖:健康管理是“治未病”;疾病管理是在用戶患病后心理波動巨大時,及時給予合適幫助;康復護理是以強大高效的醫養服務,吸引潛在所有用戶。
無論是出產品、出經驗、出邏輯,研究工作的載體都是找準病種。特別地,疾病及費用研究產出的數據結論不過粗也不過細。這些數據經驗邏輯可以反哺“保險+服務”經營,幫助商保支付改革和定價。
怎么干?
一是分病種、抓準病種。建議在分病種上花較少時間精力,抓準少數有代表性的病種,在較短時間內搭起框架,見到數據、案例,探討可運行性、商業機會,先試著干起來。
二是穿透到具體醫院、醫生。結合選定的病種,建議在總體控費(按疾病、按費用、按特藥)花較少時間精力,探索拆分醫療費用結構(如耗占比、藥占比、什么藥、什么耗),找準癥結、可調部分。辯證、論證醫療服務供方給了啥?患者本質要什么、相對更需什么?
三是在工作過程中交朋友。一方面,商保支付權重宏觀低,在微觀更低。另一方面,“同病不同價”既與同病種下的疾病異質性有關,又與醫患選擇的方案經濟性有關。建議從體制基層、醫院一線尋找既懂醫療業務又懂衛生經濟的“顧問醫生”合作,打消其參與合作顧慮。
四是醫療控費與醫保攜程。以居民門診兩病用藥保障為例,找專項行動的優秀地方試點(如湖南省),找現代醫院管理程度較好的、基層醫療保健滲透率較好的醫院。建議找醫保、商保共付較明顯病種。
五是問卷從B端到C端。從B端切入,有兩個瑕疵:一是利益站位及利益驅動,導致運行數據呈現的統計結果并不十分合理;二是我們是有求于B端,一定發生采購成本(投入產出不見得合理)。從C端切入,有優勢:一是養老社區居民是現成的訪談對象,其生活方式相對優秀,是個人慢病管理的第一責任人。二是做好用戶端調查,可校正B端反饋的數據情況,可探視人性心理選擇,有“個險”開發潛質,體現為一項服務關心,且工作成本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