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藥品藥店國家食藥監在官網上發布公告,電監決定暫停執行藥品電子監管相關規定。管碼紛擾多年的制度暫停藥品電子監管爭議告一段落,但業界的連鎖反響并未停止。
摘要:
2月20日,發聲反彈國家食藥監在官網上發布公告,明引決定暫停執行藥品電子監管相關規定。阿里紛擾多年的藥品藥店藥品電子監管爭議告一段落,但業界的電監反響并未停止。
連鎖藥店發聲明引阿里反彈
2月23日,管碼一度因藥品電子監管起訴國家食藥監總局的制度暫停湖南養天和大藥房發表聲明,表示針對起訴被法院駁回一事,連鎖不再提起上訴。發聲反彈2月24日,明引老百姓、一心堂、益豐大藥房等19家連鎖藥店發表聯合聲明,“表揚”國家食藥監總局“勇氣和擔當”的同時,提出三條建議。一是建議全面取消藥品電子監管制度而非“暫停”;二是建議阿里健康徹底退出藥品信息化監管,而非形式上的將藥品電子監管碼運營權移交;第三是建議藥品追溯信息監管體系建設要有頂層設計,并保障程序合法、陽光執法。
這份聯合聲明認為,“阿里健康介入到藥品信息監管當中,既關系到國家數據安全,又造成不公平競爭,同時涉嫌綁架公權利用數據牟利,必須徹底出具才能真正解決矛盾。今后藥品溯源信息化監管體系的運維應該由國家食藥監總局自行負責,即便有選擇三方機構進行輔助的必要,也應該是不涉及醫藥服務的內資機構或企業。
對于這一聲明,阿里健康當晚發表四點聲明稱,“藥品零售商所指阿里竊取數據、不公平競爭、綁架公權力是莫須有的攻擊,將用法律維護自身權利。”
阿里健康的聲明中稱,早在1月底,阿里健康已經與國家食藥總局開始組建聯合工作小組推進移交藥品電子監管網系統事宜。但“我們堅信大數據是杜絕假藥問題的正確方向,我們投入近億元杜絕假藥的這一努力,給假藥找’麻煩’,也給自己找‘麻煩’。但求天下無假藥,人人能買到平價藥、良心藥。”
阿里健康在聲明中表示,對于挾公權和輿論行一己之私,對阿里健康進行“竊取數據、不公平競爭、綁架公權力”等莫須有的攻擊,我們將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渾水摸魚容易但難免火中取栗,清白做事艱難卻長久坦然。有人選擇前者,我們選擇坦然。”
藥品電子監管碼“存廢之爭”
廣東省一家大型連鎖藥店有關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藥品電子監管碼是一品一碼,每盒出廠藥都會打上一個條形碼,相當于“身份證”,可以監管藥品的流向。雖然對于生產企業來說,這種監管碼需要一定的制作費用,會加重生產成本。但這次發聲明反對的,都是大型連鎖藥店。
這是因為,“行業本身對藥品電子監管碼制度沒有太大意見,業界反對的是由阿里健康這樣有企業性質、利益關聯的企業作為三方監管,所有藥品流通數據阿里健康都可以掌握,而這些數據對于企業來說,涉及商業機密。”
另外,也有聲音認為,電子監管碼也不能完全杜絕假藥的問題。“如果要造假,只要回收有電子監管碼的包裝盒,調換其中的藥品就可以實現造假”。而且,電子監管碼也給藥店零售端口增加很多麻煩。因此,從這一制度開始之初,就一直有反對的聲音。這次國家食藥監總局發文暫停藥品電子監管碼制度,業界有種 “大快人心”的感覺。
但藥品電子監管碼制度自2006年至今運行多年,無論是阿里健康還是醫藥企業,均投入大量金錢。阿里健康在聲明中稱投入“近億”,如果按照云南鴻翔一心堂藥業(集團)總裁趙飚的核算結果,2014年醫藥生產企業制造成本因藥品電子監管碼增加38億元,而批發流通企業增加的費用更達到115億元。這一制度取消后,損失是否有人負責是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