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5日,女兒本報刊出《能續命的患癌后貴重藥怎就捐不得?》報道,講述“漸凍人”去世后留下**藥,離世家屬卻陷捐藥無門的剩藥實現窘境。
摘要:
今年8月5日,可否本報刊出《能續命的特需貴重藥怎就捐不得?》報道,講述“漸凍人”去世后留下**藥,尋醫家屬卻陷捐藥無門的驗證窘境。近日,物盡剛經歷“白發人送黑發人”巨大悲痛的其用范老伯也致電求助,女兒身患癌癥離世后,女兒留下部分未使用的患癌后抗化療副作用進口藥物,希望能找到合法的離世方式捐出這些藥物,為其他病人減輕治療中的剩藥實現痛苦。面對老人的可否心愿,緩癌**者們表示,將尋醫驗證后,提供特需路徑。
女兒過世留藥物
范老伯告訴記者,女兒因患肺癌不幸過世。整理遺物時,他和老伴發現,有剩余的16盒進口藥物未開封使用。“這些藥‘無處可去’,令我們很為難。”范老伯說,藥是女兒在英國公派出差期間,前往倫敦癌癥治療中心治療后,由當地社區醫院的醫生按處方開具的,未開封,仍在保質期內。
“女兒生前曾提到過,這些是緩解化療副作用的藥物,能夠止吐。”據范老伯回憶,女兒說,每盒只有2粒藥,每粒約40英鎊,每次化療前使用2盒(4粒),也就是說,16盒藥可以伴隨4次化療使用。“女兒用下來效果挺好,還能邊治療邊上班。如果她在世的話,也會同意我們這樣做……”話至此處,范老伯幾度哽咽。
合法特需成難題
記者看到,該藥品包裝盒上寫有“Aprepitant”“hard capsules”(硬膠囊)等字樣。查閱相關資料后得知,此藥為阿瑞吡坦,主要用于預防化療引起的急性和延遲性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
“雖然可能無法直接**,但能讓患者在化療后活得更體面一些。”范老伯出于一番好意,卻也心存顧慮:會不會別人服用后效果不好,反而來找我麻煩呢?對此,記者咨詢專業人士。上海市藥學會醫院藥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顧希鈞直言,藥品不像衣物、家具,是特殊商品,轉贈后或許會帶來糾紛。“特別是緩癌藥,需要有醫生的鑒定,是否適用其他患者。另外,保管和貯藏等問題也不得不考慮。”他表示,捐藥還需“三思而后行”。
“病友群”愿供平臺
究竟有沒有辦法通過正規渠道捐藥呢?記者采訪上海市癌癥康復俱樂部會長袁正平。他表示,由于涉及國外進口藥物,需要找國內專業醫生鑒定,確實能使用后,再談捐助。“我們只提供一個介紹雙方認識的平臺,如果需要特需,互相還需簽訂免責書。”
隸屬該俱樂部肺癌康復指導中心的胸科醫院**者服務隊隊長王國偉告訴記者,他希望能夠和范老伯聯系,將藥帶給胸科醫院的醫生鑒定后,尋找群內相對經濟困難又最需要用藥的患者,充分做到“藥盡其用”。
記者告知范老伯后,他表示,會先詢問熟悉的醫生朋友再做決定。本報也將持續關注此事。
采訪的最后,電話那頭,范老伯還是猶豫了,他不斷重復著那句“我怕現在好事難做……”老人的顧慮很實在,剛經歷過喪女之痛,自然已再難承受不必要的紛擾。捐藥,他們希望捐得無后顧之憂。近年來,“摔倒老人訛傷”“救人反被栽贓”等新聞屢上頭條的同時,也令助人者一次次心寒。
特需剩余昂貴藥劑的路如何走,需要打通的“關節”,遠不只技術和法規層面待完善,還需要整個社會在契約和誠信度上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