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油車還是大氣盯機動車買電車?”這個問題,在社交平臺上討論得非常熱烈,治理總緊雙方各持己見,為何爭執不下。大氣盯機動車
從政策角度看,治理總緊無論是為何購車補貼、設施建設,大氣盯機動車還是治理總緊北京搖號、限行管理措施,為何都壓倒性地偏向后者。大氣盯機動車為了“打好藍天保衛戰”,治理總緊未來的為何“風”必定吹向新能源汽車。
對此,大氣盯機動車一些油車擁躉想不通:“大氣治理,治理總緊為何老盯著機動車尾氣不放?”他們認為:“空氣污染的為何‘鍋’,汽車尾氣不背!”
汽車尾氣究竟是不是空氣污染的“元兇”?咱們先來看看相關數據——根據北京最新一輪細顆粒物(PM2.5)來源解析報告,本地排放污染“大戶”是移動源,占比達46%,其中,主要“貢獻”來自柴油車與汽油車。
這個結論,可能出乎許多人的意料。因為,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一說起空氣污染來源,燃煤應該是絕對的“老大”。
的確,北京曾是世界上燃煤消費最多的首都,燃煤消費一度占全市能源消費的75%。煤炭燃燒排放大量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造成大氣嚴重污染的重要原因。痛定思痛,北京二十幾年前就打響了削減燃煤攻堅戰,全市燃煤消費總量從峰值年份的3069萬噸降至2023年的不足100萬噸,煤炭占能源消費的比重下降到1%以內,同時,光伏、風電、地熱等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14.2%,外埠調入的綠色電力規模占全市外調電比重超過三成。
隨著下大力氣治理,北京市本地的移動源、生活源、揚塵源等各類污染源絕對貢獻量實現“瘦身”。燃煤“退位”后,北京的污染源構成中,汽車尾氣就成了絕對“主力”。
或許有些汽車行業人士會質疑:近年來,北京老舊車輛一批批淘汰,新車尾氣排放標準、油品質量也在不斷提升,為何還老拿油車的尾氣說事兒?
咱們再看一組數字——截至2023年末,北京市汽車保有量640多萬輛。全市人均小客車保有量是上海、廣州、深圳的1.5倍左右,核心區人均機動車保有量是東京、倫敦等國際大都市的2倍多,這還是堅持推行小客車指標調控政策、小汽車增速放緩之后的結果。
環保專家舉了個例子,假設一輛燃油小汽車一年行駛1.1萬公里,需要消耗1噸左右燃油,排放2.5噸左右二氧化碳;如果換成新能源車,至少減少1.5噸多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對比顆粒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新能源車更有“零排放”的優勢。
由此可見,如果想讓北京留住“持久藍天”,想將治污繼續“向前一步”,就必須進一步挖潛,車、油、路需要齊抓共管。
先說車。近年來,北京執行小客車指標調控政策,今年新增小客車指標中新能源配比達80%。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累計推廣新能源車82.7萬輛,聽起來絕對數不算小,但放在全市機動車保有量的大盤子里,新能源車的占比仍然較低,推進存量車“油換電”、車輛結構綠色轉型還有巨大空間。
當然,讓消費者放棄油車改換電車,光靠“吆喝”肯定不行,還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配套設施保障,消除“里程焦慮”,補齊服務短板。比如,真正實現“三個5”充電布局,即讓車主在500米內能找到充電樁、充電排隊時長不超過5分鐘、服務費不高于0.5元;給予新能源車停車費減免、高速過路費優惠;解決不同城市、地區充電配套設施發展不平衡問題,讓新能源車主敢跑長途;鼓勵私人充電樁共享等等。
在公共領域,加快推進公交車、出租車、郵政快遞、公務用車全面實現零碳化,盡早出臺針對貨車的“油換電”經濟鼓勵措施。進一步調整交通運輸結構,用鐵路、水路等方式代替公路運輸。
再說油。為了降低機動車污染排放,好的油品質量也是必不可少的。北京市1997年率先在全國使用無鉛汽油、2004年制定并實施了嚴于國家標準的車用燃油第二階段地方標準。此后北京市油品標準持續領先全國一至兩個階段,于2005、2008、2012、2016、2021年,連續出臺第三、四、五、六和六B階段油品地標。而且還要求在車用汽油中加清凈劑,有助于減緩積碳生成,更進一步降低了顆粒物排放。
油氣排放控制方面,早在2008年,北京就完成了全市加油站、儲油庫、油罐車的油氣回收治理改造,減少揮發性有機物VOCs排放污染。對此,很多車主都有直觀感受——加油時聞不到刺鼻氣味了。從今年4月1日起,新修訂的《加油站油氣排放控制和限值》等三項油氣地方標準正式實施,進一步加強了儲油庫、油罐車和加油站等污染源的油氣排放控制,助力改善空氣質量,減污降碳。進入夏季,環保部門還倡導和推動油企采取加油送禮、滿減、雙倍積分、油價優惠等方式,鼓勵市民夜間加油、錯峰加油。
最后說路。多年來,北京持續倡導“少開一天車”,鼓勵“綠色出行”。為了提高綠色出行的吸引力,全市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位列全國第一。2023年,北京中心城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4.7%。
未來,若想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低碳出行行列,相關部門還應著力推動各種交通方式圍繞軌道布局進行優化、做好銜接,同時讓公共交通更便捷更舒適,提高軌道站點周邊人口、崗位覆蓋率,促進職住平衡,多措并舉降低市民對小客車的依賴。
給機動車“戴口罩”,是為了讓孩子“摘口罩”——在一篇關于汽車污染的科普文章中,環保部門的這句話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控制機動車污染需要我們持續地改變和付出,這是為建設美麗中國必須邁出的一步,更是為了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夠更加自由地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