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科研科研復旦上醫科研團隊取得了多項突破。速遞上醫敲黑板!復旦一起看看2024年3月的年月科研成果吧!
以下成果據學校、成果上海醫學院官網等整理??蒲锌蒲?/p>
2024.3科研成果一覽
秦國友、速遞上醫余勇夫團隊在高維數據因果推斷方法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2024年3月2日,復旦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秦國友、年月余勇夫團隊聯合山西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王彤教授團隊在生物信息學期刊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High-dimensional generalized median adaptive lasso with application to omics data”的成果研究論文。該研究提出了針對連續處理變量和離散處理變量的科研科研高維協變量選擇和因果效應估計方法。GMAL方法可同時適用于連續處理變量和離散處理變量,速遞上醫為真實世界研究中高維協變量存在時的復旦因果效應推斷提供了新思路。
論文地址:https://academic.oup.com/bib/article/25/2/bbae059/7618073?searchresult=1
柳素玲團隊等發現產腸毒素脆弱擬桿菌通過固有免疫受體NOD1促進三陰性乳腺癌細胞干性和化療耐藥的年月新機制
2024年3月4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柳素玲團隊在Protein & Cell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Microbiota enterotoxigenic Bacteroides fragilis-secreted BFT-1 promotes breast cancer cell stemness and chemoresistance through its functional receptor NOD1”的成果研究性論文,發現脆弱擬桿菌ETBF在化療不響應的乳腺癌病人癌組織中富集,同時固有免疫受體NOD1在這些病人癌組織中高表達。該研究明確了腫瘤干細胞高表達的NOD1介導乳腺腫瘤細胞與菌群ETBF互作并導致乳腺癌多西他賽耐藥的功能和具體分子機制,發現預測乳腺癌多西他賽耐藥的分子標志物,并提出逆轉乳腺癌多西他賽耐藥的“三藥聯合”治療策略。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93/procel/pwae005
陳舌團隊與闞海東團隊合作揭示環境細顆粒物暴露對肝損傷的影響及其潛在機制
2024年3月4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陳舌團隊與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闞海東團隊聯合在環境領域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雜志上發表了題為“Impact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on liver injury: evidence from human, mice and cells”論文。研究通過綜合人群、動物和體外實驗的證據,全面探討了環境PM2.5暴露對肝損傷的影響及其潛在機制,豐富了PM2.5的肝毒性效應譜,首次從細胞極性改變的角度闡明了PM2.5誘導肝損傷的潛在分子機制,為未來PM2.5毒作用機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4.133958
樊嘉/高強/張曉明/楊力合作揭示中性粒細胞的抗腫瘤潛能:抗原提呈
2024年3月5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士樊嘉和教授高強、中國科學院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研究員張曉明、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研究員楊力合作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Neutrophil profiling illuminates anti-tumor antigen-presenting potency”的研究論文,利用自測數據(79.29%)和公共數據(20.71%),基于肝癌、膽管癌、膽囊癌等17個癌種的143例患者共計225例樣本的中性粒細胞單細胞轉錄組,系統性揭示了人源腫瘤相關中性粒細胞的表型多樣性和可塑性(如抗原提呈型、促血管新生型、炎癥型等),發現HLA-DR+CD74+中性粒細胞在多個癌種和患者預后正相關,可誘導T細胞抗原特異反應并促進形成“熱腫瘤”微環境,可作為潛在的免疫治療增敏策略。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2.005
葉丹團隊綜述免疫代謝物—衣康酸的合成途徑和作用機制
2024年3月5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葉丹團隊在期刊Trends in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發表綜述文章(Feature review)“Itaconate in host inflammation and defense”,該文章對衣康酸的發現歷史、代謝及調控途徑、生物功能和作用機制等,進行了全面的回顧總結和展望。
論文地址: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327602400033X?via%3Dihub
阮承超/陸偉團隊與合作者揭示ALKBH5介導IL11 m6A修飾調節心臟巨噬細胞纖維化參與高血壓心臟重構的新機制
2024年3月5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阮承超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ALKBH5-mediated m6A modification of IL-11 drives macrophage-to-myofibroblast transition and pathological cardiac fibrosis in mice”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血管緊張素II誘導高血壓模型中循環巨噬細胞轉分化為肌成纖維細胞,巨噬細胞去甲基酶ALKBH5調節IL11 m6A修飾參與這一過程。
論文地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46357-x
高艷琴團隊揭示HDAC3調節缺血性腦卒中后不同小膠質細胞增殖的新機制
2024年3月6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高艷琴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阻止壞種子:HDAC3調節缺血性腦卒中后不同小膠質細胞的增殖》(Arresting the bad seed: HDAC3 regulates proliferation of different microglia after ischemic stroke)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為缺血性腦卒中靶向抑制小膠質細胞 HDAC3的精準治療提供理論基礎。
論文地址: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e6900
余發星團隊綜述Hippo通路調控發育與再生并提出理論模型
2024年3月7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余發星團隊受邀在Cell Reports發表題為“The Hippo signaling pathway in development and regeneration”的長篇綜述。該綜述系統總結了Hippo通路的分子架構、上游信號與正/負反饋調節環路,全面梳理了該通路在不同胚層器官發育中的核心功能,詳細探討了該通路調節組織再生的機制與靶向策略,并對領域未來研究的關鍵問題進行了展望。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4.113926
白春學、宋元林團隊與合作者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慢阻肺患者家庭無創通氣管理的隨機對照前瞻性研究
2024年3月10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與危重癥學科的白春學、宋元林教授聯合清華大學醫學院廖洪恩教授于柳葉刀子刊《電子臨床醫學》(eClinicalMedicine)在線發表了題為《基于物聯網管理的家庭無創正壓通氣治療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多中心隨機對照前瞻性研究》(Internet of things-based management versus standard management of home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in COPD patients with hypercapnic chronic respiratory failure: a multicentre randomized controlled non-inferiority trial)的研究成果。該研究創新地將物聯網醫學應用于使用家庭無創通氣患者的居家疾病管理中,通過構建物聯網慢病管理平臺,實現了對患者相關參數的遠程監測。通過設置預警指標,研究團隊能早期識別潛在風險,并及時進行干預,為患者提供了院外延續性管理。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eclinm.2024.102518
藥理研究中心科研團隊揭示藥物成癮及跨代遺傳的新生物標簽
藥物成癮是一種慢性復發性腦疾病。精神活性物質濫用引起的中腦邊緣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適應性改變,在成癮行為的形成和維持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揭示中腦邊緣系統在藥物成癮中的環路、細胞和分子機制對于成癮防治具有重要意義。近期,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馬蘭院士、王菲菲教授、劉星教授、樂秋旻副教授團隊,在藥物成癮及其繼代遺傳的新的生物學標志物發現上有一系列進展。論文分別發表在中國科學院一區醫學期刊Theranostics和Translational Psychiatry及神經生物學期刊Progress in Neurobiology上。(該文章3月11日上線)
相關文章鏈接:https://shmc.fudan.edu.cn/news/2024/0311/c1892a139482/page.htm
王永輝/謝瓊團隊發現新型腺苷A2A/A2B受體雙靶點拮抗劑可用于腫瘤免疫治療
2024年3月14日,復旦大學藥學院王永輝教授/謝瓊副教授團隊與華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盧偉強研究員課題組合作,在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Subtle Structural Changes across the Boundary between A2AR/A2BR Dual Antagonism and A2BR Antagonism: A Novel Class of 2 Aminopyrimidine-Based Derivatives”。該論文發現了一類新型吲哚類A2AR/A2BR雙靶點小分子拮抗劑和A2BR選擇性小分子拮抗劑,闡明了吲哚環的結構微小變化產生A2AR/A2BR雙靶點活性或A2BR單靶點活性的原因和體外抗腫瘤機制。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21/acs.jmedchem.4c00250
楊振綱團隊揭示哺乳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大腦皮質神經元數量不斷增加的機制
2024年3月18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附屬中山醫院楊振綱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期刊發表“ERK signaling expands mammalian cortical radial glial cells and extends the neurogenic period”文章,揭示了哺乳動物在進化過程中大腦皮質神經元數量不斷增加的機制。這些結果顯示人類大腦皮質包含更多的神經元,提示人類大腦有更強的信息處理能力,這可能是人類智力高于動物智力的原因之一。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73/pnas.2314802121
王勇波團隊合作揭示肺癌多胺分解代謝激活產生的脆弱性與靶向策略
2024年3月21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勇波團隊與美國羅格斯大學Wei-Xing Zong團隊合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Activation of polyamine catabolism promotes glutamine metabolism and creates a targetable vulnerability in lung cancer”。該研究揭示了肺癌中激活多胺分解代謝促進腫瘤細胞對谷氨酰胺的依賴,產生可靶向的脆弱性,為肺癌提供了潛在的聯合治療方案。
論文地址: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19429121
黃芳、肖雷團隊揭示焦亡介導分子GSDMD參與帕金森病中小膠質細胞激活和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的新機制
2024年3月27日,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黃芳、肖雷團隊在《腦,行為和免疫》(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雜志上發表題為《焦亡介導分子GSDMD通過小膠質細胞激活和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促進帕金森病的疾病進程》(Pyroptosis-mediator GSDMD promotes Parkinson’s disease pathology via microglial activation and dopaminergic neuronal death)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焦亡介導分子GSDMD在帕金森病中小膠質細胞激活和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中的重要作用。
論文地址:https://doi.org/10.1016/j.bbi.2024.03.038
束敏峰團隊揭示神經膠質瘤免疫逃逸新機制和免疫治療新靶點
2024年3月28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藥理學系、教育部/衛健委/醫科院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上海市病原微生物與感染前沿科學研究基地束敏峰團隊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題為“NSUN5/TET2-directed chromatin-associated RNA modification of 5-methylcytosine to 5-hydroxymethylcytosine governs glioma immune evasion”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了NSUN5/TET2/RBFOX2軸調控染色質相關RNA代謝的普適規律,揭示了膠質瘤免疫逃逸的新機制,并提出靶向NSUN5是膠質瘤免疫治療的潛在策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篩選到逆轉膠質瘤免疫逃逸的小分子藥物。
論文地址: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8547058/
聯系我們
投稿請聯系復旦上醫:021-54237293
制圖:實習編輯:孫一諾責任編輯:李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