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心集體婚禮的婚書,卻用盡心思,此復藏婚讓其獨特;這是旦校2024年的婚書,卻融合古今,友寶穿越時空。起底就在10月27日,心“與你共復 百廿好合”2024復旦大學校友集體婚禮即將在學校舉行。此復藏婚這是旦校復旦首次校友集體婚禮,作為婚禮儀式感和祝福的友寶集成,120份專屬中式婚書正在緊張制作中。起底它們的心來歷,不簡單!此復藏婚
新開化紙為里,旦校潞綢為封
一冊婚書在手,友寶紅艷艷的起底封面喜氣滿溢,玉白色的內頁勻凈典雅。表里之間,似是熾熱愛情與雋永婚姻的和諧統一。
完整封面周日現場揭曉
這冊婚書不光有裝幀之美,材質也大有來歷。還記得今年的復旦大學錄取通知書嗎?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省潞綢織造技藝面料為封面,以復旦科技成果“復活”的開化紙為內頁,一時熱傳。婚書也采用了同等配置。
潞綢出產于山西潞安府,是歷史上的中國三大名綢之一。婚書的潞綢封面浮現著祥云與龍鳳圖案,隨著光線角度的變換而光澤流轉,綺麗多姿。這批面料與今年學校錄取通知書的面料也大有淵源——都由山西潞安府潞綢集團生產,都有相同的紋樣。
據該集團品牌部經理劉朵霞透露,由于潞綢有手工織造環節,工期較長,為了趕上婚書制作,集團盤點了現有的成品家底,挑選出一款紋樣為錄取通知書同款、染色為大紅的秋冬婚被面料。
“潞綢織造技藝作為‘非遺’的兩大特點,一是手工織造能形成精美的立體感、浮雕感;二是分層染色工藝能使真絲面料不易脫色,這個大紅色能長久保持艷麗。”劉朵霞介紹說,“并且因為有手工環節,所以同款紋樣也會有細微不同,每個婚書封面都獨一無二。”這批面料的吉祥紋樣和喜慶顏色契合了婚書的用途,小型紋樣也適合裁為封面;并且潞綢婚被是集團的核心產品,有“一被子,一輩子,幸福家庭代代相傳”之意,捐贈這批面料制作婚書,是對復旦校友的深深祝福。
內頁的新開化紙則融合中國傳統技藝與復旦科技成果的產物。歷史上開化紙是中國傳統手工紙中的瑰寶,誕生于浙江省開化縣,可惜這一造紙工藝已失傳。為了開發一種代表中國的傳統紙用作紙質文物修復用紙,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從2016年起與開化縣當地造紙技藝探索者合作,通過高分子材料、化學、生物、古典文獻、文博等多學科的聯合研究,終于在2017年底將開化紙工藝成功“復活”,制成的新開化紙薄而韌、輕而白,可保存千年之久。
為本次婚書特制的新開化紙
婚書所用的新開化紙來自開化縣開化紙傳統技藝研究中心的捐贈。該中心主任黃宏健是當年復旦科研團隊在開化縣當地的合作者。他介紹說,這批紙為本次婚書量身定做,在原有品類基礎上調整配方,經過兩次打版印刷試驗后確定。
制造新開化紙的工坊內景
黃宏健曾經營飯店,因執著于開化紙工藝,毅然關掉紅火的飯店投入多年積蓄鉆研造紙。“(造開化紙的)核心工藝已經失傳,沒有現代科技的注入難以復原。復旦大學的專家指導我們解決種種科學技術難題,讓傳統工藝得以復興。”他衷心祝賀校友新人,并為能捐贈新開化紙制作婚書感到高興。
黃宏健正在抄紙
左轉90°,發現驚喜“心”意
翻開婚書,仿古格式的正文、落款、印章一應俱全。正文部分是一首古典詩歌:“佳苑,良辰。片片花影,雙雙璧人。卿云昔迎學路,紅線今系終身。同心既結,鴛誓長遵。光華燦,前路新。意美,情純。珍。”
婚書內頁設計圖
短短43個字的詩中,有對喜事場面的描述,有對新人永結同心的贊美和祝福,更有“復旦”元素融于其中。
這是一首形式仿古但創新趣味濃厚的詩,作者是復旦中國語言文學系1997級本科生常煜華,她曾是學校BBS古典詩詞版版主。這首詩的形式是對中國古代雜體詩中的“雙寶塔倒映體”的再創作。雜體詩包括寶塔詩、回文詩等,以巧思著稱;“雙寶塔倒映體”是寶塔詩的一種,每行字數先遞增再遞減,寫出的詩形狀就像兩座寶塔倒映于水中。常煜華把“雙寶塔倒映體”的行數和每行字數都重新定義,中間空隙也相應調整,校友新人打開婚書后,只要把它向左側轉90°,就會發現整首詩呈現出一顆愛心的形狀。
這一創意有內容與形式的雙重考慮:
“如今的中式婚書雖然淡化了憑證功能,但更凸顯儀式功能。文案要包含記錄、盟誓、祝禱等,還要有審美價值,所以采用詩詞體裁。這首詩保留‘雙寶塔倒映體’中的短句,不用長句,可以讓句意高度凝練,節奏輕快。而中國古典詩詞本來就有音韻美,再加上心形的造型美,也是祝福校友新人‘兩心如一,美美與共’。”
婚書中的這份“心”意,也成為復旦人“卓越而有趣”的小小注腳。
翰墨金石寄祝福
為婚書書寫文本、篆刻印章的是兩位復旦書畫篆刻研究會的復旦人。他們的加盟,讓婚書多了一份厚重。
巧合的是,他們都來自理工科院系,都生于1947年,都于1977年結婚,很快都要步入“金婚”。
書寫婚書文本的是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退休教師、高級工程師李應華,書法是他一直以來的愛好。這一次,他采用工整端正的新魏體書寫婚書主體部分,凸顯婚禮文書的莊重感;落款日期則用楷體以顯靈活變化。因為“小字寫起來有難度”,為了避免干擾靜心書寫,李應華在清晨四點起床,悉心勾勒界格,揮毫寫就。
李應華正在書寫婚書文本
“我是第一次寫婚書。”將作品送到復旦大學校友總會時,李應華笑著分享體驗,“我很喜歡這個文本,特別是這句‘卿云昔迎學路,紅線今系終身’,把給新人的祝福和復旦結合在一起。”最初他沒發覺詩歌形狀的奧秘,經提醒后看到了心形,覺得“蠻有新意”,于是在落筆時精心把控每個字的位置,以期將創意完全呈現。
李應華與愛人相知相攜47年。他誠摯祝愿參加本次婚禮的校友新人們白頭偕老,勿忘母校。
為婚書篆刻印章的是信息學院光科學與工程系退休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培南。他對書法、篆刻的愛好自年輕而始,相伴一生。雖然他謙稱“業余愛好,玩玩而已”,作品造詣頗深,風格平和、高雅,曾發表于報刊雜志,曾在學校展出,也曾被作為禮品贈送國內外友人。
王培南正在篆刻婚書印章
王培南坦言,當年忙于學業和教學、科研,少有時間刻印,退休后才有閑暇,“刻得比較多”。如今年歲漸長,“眼花了,不大刻了”,但這次收到為婚書刻印的邀請時,他當即應允。為使作品更為委婉靈動、與婚禮的氛圍相合,他特意選用商周金文作為印章字體,花費三四天,前后寫了三四個不同印稿,反復推敲才定稿,又精選一方印石完成篆刻。
“百廿好合”印
對這枚傾注心力的“百廿好合”印章,王培南“覺得挺滿意的,給一些印友看了也得到好評,很高興”。他覺得與本次校友集體婚禮有緣,他與李應華“今年都是77歲,都是1977年結婚,正好對應牛郎織女相會的七夕節,很有意思”。在祝愿校友新人百年好合的同時,他還寄語:“希望大家多關心母校。更希望校友們的孩子今后也到復旦求學,成為復旦校友!”
從面到里,從文到印,這份婚書猶如“寶藏”,藏滿復旦人的底蘊與意趣,等待校友集體婚禮舉行的那一刻,由校友新人們親手發掘……
制圖:實習編輯:沈家怡責任編輯:李斯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