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結合想象還原的像康康德居所,由19世紀德國畫家費里德里希·海因里希·比爾斯所作。德那德著資料圖
“我總是樣思希望,能夠通過從他人的考問立場出發,無偏見地考察我自己的題專判斷,從而創造出某種比我原來的訪康判斷更好的東西。”在給朋友馬庫斯·赫茨的作全信中,康德這樣說。集主
就像18世紀任何一個有教養的編李歐洲人一樣,康德寫信時使用各種謙辭、秋零敬語,像康書信不同于哲學著作,德那德著會流露康德的樣思性情,信件里,考問他審慎、題專務實,又雄辯、情緒化,偶爾會抖露老學者的冷幽默。哲學家康德終身未婚,卻在給年輕的詩人、學者席勒的信中說:“在兩個有機領域,為了延續其種類,任何受精活動都需要兩個性別。在我看來,這種自然機制在任何時候都是令人驚異的,都是人類理性的思維極限。”
這些康德書信的譯者,是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秋零。李秋零主編了《康德著作全集》,目前又在主持《康德往來書信全集》的譯注工作。既從康德哲學的內部入手,又從作為一個具體的人的康德入手,李秋零對關于康德的一切如數家珍。他想“變成康德”,并不是以康德自詡,而是希望在翻譯中把自己完全代入康德的位置,像他那樣去思考。
1980年代,李秋零參加了他的恩師苗力田先生主持的《亞里士多德全集》的翻譯工作。1997年,《亞里士多德全集》翻譯完成后,苗先生決定翻譯《康德著作全集》,他那時的身體大不如前,對李秋零說:“這次我就不再做主編了,因為怕將來名字被打上黑框。”他堅持讓李秋零做主編。但翻譯工作進展有些慢,一次,李秋零在給博士生上原著選讀課,苗力田直接打來電話,把他叫去家里,一見面,就摔書發火。老師發了火,李秋零感到被“逼上梁山”,不能再拖了。
苗力田本打算擔任所有譯稿的最后審定。在序言中,他把康德從未離開的家鄉哥尼斯堡譯為“王山”,他說,哥尼斯堡的德文字面意思,不是城堡,而是國王的山崗,于是,仿造Oxford譯為牛津的辦法,把康德稱為王山教授。第一卷的工作尚未完成,苗力田突然辭世。2010年,9卷本的《康德著作全集》出齊,之后又推出了注釋本。
中文與德文存在巨大差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李科政認為,翻譯中丟失信息不可避免,但丟失的信息與準確傳達的信息相比,可能是0.01%和99.99%的關系,只不過專業研究者每天對著原文,便會夸大對這0.01%的感受。
2024年4月,康德300周年誕辰之際,南方周末記者對李秋零教授進行了專訪。
李秋零。受訪者供圖
康德對普通人意味著什么
南方周末:康德主要生活在18世紀,18世紀的歐洲對康德意味著什么,為他提供了哪些時代的和思想的背景?
李秋零:康德生活的時代,我們通常稱之為啟蒙時代,尤其以法國啟蒙運動,以伏爾泰等人為代表,甚至18世紀被稱為伏爾泰的世紀。在近代的發展中,德國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英國和法國,是一個后起之秀。但是德國思辨的傳統又使得后起的德國啟蒙運動表現出與英法明顯的不同。
我們把康德稱為“啟蒙之子”,他是在啟蒙運動影響下形成他的哲學思想的,但是我們一般也認為,康德完成了啟蒙運動,甚至是克服了啟蒙運動在此之前發展的一些弊端。
南方周末:為什么康德的著作會給一般讀者留下十分晦澀的印象?
李秋零:我覺得這里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康德思想形成的時代,西方哲學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康德可以說是對之前的西方哲學思想史做了一個概括性的解釋,同時也作出了發展。
他不僅僅是對傳統的哲學術語,按照他的理解進行了一種改造,而且提出了一些新的術語和哲學概念。所以讀康德如果沒有深厚的西方哲學史的知識儲備,是很難讀的。
另一方面,康德又是一個深邃的思辨哲學家,他的著作在邏輯上非常嚴密,環環相扣。如果我們讀康德,讀到后邊,把前面那些對概念的定義推演過程拋之腦后了,那么后面是越讀越不明白。
所以我總是建議,如果讀康德,包括我們哲學專業的學生,也包括非哲學專業的,都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