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處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污水處理消毒機污水情況分析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機器基本診療科目為預防保健科、全科醫療科、社區中醫科、衛生污水康復醫學科、服務醫學檢驗科、醫學影像科、口腔科;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基本診療科目為預防保健科、全科醫療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不設住院病床、供應室及手術室,含病原體的污水主要來源于診療室、化驗室、處置室等部門,根據業務開展情況基本不產生重金屬及放射性污水。據初步估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日門診量約50~200人次, 日均醫護人員10人;社區衛生服務站的日門診量約30~80人次,日均醫護人員4人。按照每門診人次產生0.03噸醫療污水,每位醫護人員產生0.25噸/日醫療污水計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污水日排量約4~8.5噸,社區衛生服務站醫療污水日排量約為1.9~2.4噸。根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污水排放量小、污水種類單一的特點,應采用占地面積小、一次性投入成本低以及日常維護簡便的醫療污水處理裝置。
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污水排放標準
根據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醫療機構污水排放標準》(GB18466-2005)、《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和《消毒技術規范》(2002年版)(衛法監發〔2002〕282號)的標準要求,縣級以下或20張床位以下的綜合醫療機構和其他所有醫療機構污水經消毒處理后方可排放,因此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污水排放限值按表1標準要求執行便可。
表1 醫療污水中PH值、余氯量、大腸桿菌、腸道致病菌排放限值
監測項目 | 監測方法 | 監測頻率 | 消毒排放指標 |
PH值 | 試紙法 | 2次/日 | 6~9 |
總余氯量 | 比色法 | 2次/日 | 3~10 mg/L |
腸道致病菌 | 培養法 | 1次/季 | 不得檢出 |
大腸菌群 | 多管發酵法 | 2次/月 | ≤500MPN/L |
消毒接觸時間 | 氯化化 |
| ≥1.0h |
三、污水處理和消毒的設計要求
根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規模小、污水排放量小、污水排放限值要求等特點,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污水消毒池(箱)即可,所有產生病原體的污水通過專用管道輸入消毒池(箱)中進行處理后才能排放,衛生站污水處理消毒池的設計須符合以下要求:
1、應遠離治療區和接待區,設計在隱蔽的地方,可安裝在地面或埋在地下。
2、有防腐蝕、防滲漏設施。
3、確保處理效果,安全耐用。
4、操作方便,便于消毒和清理,并有利于操作人員的勞動保護。
5、污水消毒池(箱)應根據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污水排放量、污水管道結構,基建情況等實際需要進行形狀和容量的設計。
四、污水處理監督管理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必須有專人進行日常管理,建立臺帳制度,記錄投藥量和監測結果,污水處理設備必須設置自檢口,每天兩次進行總余氯量的檢測,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確保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要求提供污水微生物監測報告,并確保達標排放。
設備
一種醫療污水消毒處理器,包括消毒劑溶解室、消毒劑預混室、消毒處理室和第二消毒處理室,其中,
所述消毒劑溶解室頂部設置有醫療污水注入口,以及用于投放消毒劑的投藥管,所述投藥管的頂端設置有投藥口,所述投藥管底端伸入所述消毒劑溶解室內,所述消毒劑溶解室與所述消毒劑預混室相連通,所述消毒劑預混室還與所述消毒處理室相連通,所述消毒處理室與所述第二消毒處理室相連通,所述第二消毒處理室的底部設置有用于排出經過消毒處理的醫療污水的排水管。
其中,所述消毒劑溶解室和所述消毒劑預混室為隔板將腔室分隔而成,且所述隔板的高度低于所述腔室的側壁的高度。
設置有開關閥。
其中,所述排水管包括引流部分和輸出部分,其中,所述引流部分的一端貫穿所述第二消毒處理室底部,并伸入所述第二消毒處理室內沿所述第二消毒處理室頂部方向延伸,且所述引流部分伸入所述第二消毒處理室內的高度范圍為所述第二消毒處理室室壁高度的1/2至3/4,而所述引流部分的另一端則與所述輸出部分的一端相連通,所述輸出部分的另一端外接污水管網,且所述輸出部分上設置有開關閥。
進一步地,所述醫療污水消毒處理器,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消毒處理室底部的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消毒處理室連通,另一端與所述排水管的輸出部分相連通,所述排污管上設置有排污閥;和/或,
所述排水管的輸出部分上設置有用于取樣檢測的分支管,且所述分支管上設置有開關閥。
更進一步地,所述醫療污水消毒處理器還包括箱體,所述箱體的頂板上安裝有水槽,所述水槽底部連接有排水管路,而所述投藥管、所述消毒劑溶解室、消毒劑預混室、消毒處理室和第二消毒處理室均布設在所述箱體內,且所述消毒劑溶解室與所述排水管路相連通;其中,
所述投藥管具有投藥口的頂端貫穿所述箱體的頂板/側壁,并伸出所述箱體外,而所述第二消毒處理室底部的排水管則貫穿出所述箱體底部并外接污水管網。
更進一步,所述消毒處理箱體底部設置有升降支撐腳。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污水處理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