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工作,組合拳增加農民收入是港北關鍵。港北區積極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區打把強化農民增收舉措擺在突出位置,好聚實施農民增收促進行動,力穩通過持續抓好特色產業發展、增收農民就業、組合拳民生兜底政策落實等有力舉措,港北打好“組合拳”,區打全力推動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好聚有力有效鞏固了脫貧成果,力穩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增收2023年,組合拳該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43元,港北同比增長6.2%。區打
壯大富民產業 拓寬農民增收路
小龍蝦錯峰上市,供不應求;優質米、食用菌、辣椒、蔬菜等特色產業產銷兩旺;馬來河自然沙洲風景區、清泉嶺底等農旅融合項目進展順利……
鄉村要振興,產業必振興。港北區因地制宜培育壯大鄉村富民產業,做大做強“四葷兩素”產業,推動農業特色產業持續提質增效,持續拓寬農民增收路。
港北區不斷挖掘“企業+合作社+群眾”等創收模式增長點,抓實產業發展聯農帶農力度,帶動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一方面,以招商引資為推力,推動農業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方向發展。今年以來,港北區已簽約農業產業招商項目5個、投資額3.32億元,已開工建設5個;這些項目全部建成后,預計可提供就業崗位240多個。另一方面,做好“土特產”文章,大力發展優質稻、花生、大豆、玉米、甘蔗、雞等特色產業,穩定蔬菜、水果、中草藥、油茶種植規模,擴大生豬產能。2023年,該區統籌銜接資金7000多萬元用于產業發展,扶持41個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抱團發展建成11個項目基地,增加就業崗位500個以上;累計發放產業獎補資金1889.71萬元,惠及5396戶脫貧戶(監測戶),特色產業覆蓋率98.78%,產業幫扶覆蓋率91%。
該區還實施休閑農業提升行動,加快生態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鎮建設,用好山水、田園等特色資源,持續推進馬來河自然沙洲風景區、清泉嶺底等農旅融合項目,打造高品質旅游目的地。目前,清泉莊園、西江田韻等景點對外運營,滿足廣大游客多元化游玩需求。
做實穩崗就業 提高農民收入
港北區堅持以就業擴規模、創業提能力、強技促增收為目標,強化措施精準施策,為鄉村振興聚力賦能。今年前3個月,該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236人、失業人員再就業 400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36人。
該區聚焦返鄉農民工、高校畢業生、脫貧勞動力等重點群體,發揮鄉村公益性崗位就近就業的帶動作用,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帶動困難人員就業1900余人。同時,大力扶持就業幫扶車間建設,優先吸納脫貧人口就業,幫助他們增加收入。截至3月底,該區在運營就業幫扶車間吸納脫貧人口570人。
港北區聚焦援企穩崗,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今年以來,該區組建137支就業服務小分隊對未就業勞動力開展摸排及崗位精準推薦服務;開展“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等活動,為勞動者求職就業和用人單位招聘用工搭建對接平臺。截至3月底,該區舉辦線上線下大型招聘會14場,在村(社區)舉辦小型巡回招聘會20場,提供崗位5000多個。推行從“家門口”到“廠門口”的用工服務,組織各鄉鎮安排專車輸送求職者4500多人到區內缺工企業應聘,入職2500多人。
該區聚焦人才供給,推行“崗位+培訓+送工”聯動機制,推動勞動力由“普通工人”向“技術工人”轉變、由低收入普通人群向中高收入技能群體轉變。2023年,該區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累計培訓4947人次;其中,脫貧勞動力460人次、企業職工崗位技能培訓1472人次。對21名脫貧戶和易致貧戶殘疾人開展種養培訓,累計開展6場家政培訓“大篷車”進村(社區)活動,600多名婦女群眾參加。
強化兜底保障 防范返貧風險
對脫貧人口中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依規納入農村低保或特困人員救助范圍;對有重病老年人或殘疾人、小孩上學等重大剛性支出造成生活困難的家庭,繼續落實“單人保”和“適當扣減務工成本”“給予6個月漸退期”等關愛政策……
2023年以來,港北區加強社會救助政策與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政策的有效銜接,優化社會救助服務流程,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救助幫扶工作,切實兜住兜準兜牢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有效防范返貧風險,使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成色更足、質量更高。今年前3個月,該區累計發放低保金2758萬多元、特困供養金487萬多元。
港北區緊盯農民收入變化,暢通社會救助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換渠道,實現數據共享比對常態化,對農村各類低收入人口開展精準甄別,切實將符合條件的農村低收入人口納入監測范圍。該區3.2533萬脫貧人口中有9657人納入低保、特困供養等兜底保障范圍;3820名防止返貧監測對象中有 2970人納入低保、特困供養等兜底保障范圍。同時,加大重要時段、重要節點困難群眾排查走訪力度,對排查出的困難群眾,根據困難程度、困難原因及時納入相應的社會救助范圍,做到社會宣傳不漏一村,排查認定不漏一戶,政策幫扶不漏一人,確保兜底保障應保盡保、應救盡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