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幅員遼闊,農田各地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差別很大,節水農業生產的灌溉內容、可利用的因地資源條件和面臨的自然災害各不相同,因此,制宜各地在發展節水灌溉時也要因地制宜。農田其基本依據有四個:一是節水氣候條件,二是灌溉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質條件,三是因地可利用的地表水資源條件,四是制宜社會經濟條件。
由于作物都有各自的農田需水條件,如果當生長期內降水不能滿足其水分需要時,節水必須靠灌溉來補充,灌溉因此灌溉制度自然因作物而異。因地我國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制宜一般劃分為濕潤地區、半濕潤地區、半干旱地區和干旱地區,隨著干燥度的遞增,農作物對灌溉的依賴程度也相應遞增。濕潤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種植旱作物的田間耗水量,水資源總量有余,只是在干旱季節和部分干旱年份降水量不足,需要補充灌溉;半濕潤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基本符合種植旱作物的需水量,但由于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年份和干旱季節缺水較多;半干旱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能滿足作物需水量,如果沒有灌溉條件,農業生產則極不穩定,這類地區如無灌溉條件,開荒種地,破壞自然植被,極易引起土地沙化;干旱地區降水稀少,沒有灌溉條件就沒有農業,這類地區水源奇缺,河川徑流主要來自高山降雨和冰雪融水,不僅工農業賴以發展,而且沿河道附近的自然植被也賴以生存,因此引用河水灌溉,必須顧及自然生態用水。
因為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質條件影響雨水的自然分配,所以也會影響節水灌溉的模式。
山區丘陵區地面坡度陡,易產生水土流失和干旱,因此節水灌溉要采取綜合措施。一是通過農業耗作栽培技術和修筑梯田、地埂等,減少坡地水土流失和土壤水分蒸發;二是在沖溝上修筑塘壩,或在適當地點修筑水窖,攔蓄徑流,解決飲水和小面積灌溉用水;三是在大的沖溝和支流上修水庫,集中控制徑流,通過引水工程將各個孤立的塘壩溝通,形成"長藤結瓜"式的灌溉系統,提高雨水利用率和灌溉用水保證率。
平原地區和開闊的山間盆地,水源條件較好,但不同部位也有顯著差別。山前傾斜平原地形坡度大,沉積物顆粒粗,徑流通暢,地下水補給豐富,水質優良,有利于開發利用。平原中部地形坡度漸緩,沉積物變細,層次增多,地表由于河流多次泛濫改道,崗洼交錯,影響徑流排泄,在干旱氣候條件下,地下水礦化度升高,土壤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鹽堿化現象。平原下部湖濱和濱海區,地勢低平,土質粘重,地表和地下徑流排泄不暢,在干旱氣候條件下,地下水礦化度高,開發利用困難,土壤鹽漬化嚴重。且這一地區由于位于河道下游,旱季河水斷流,雨季受洪水威脅,因此建設在平原區的大中型灌區和井灌區,由于所處的地貌部位不同,其水源條件和與之相伴的旱、澇、鹽堿等災害也因地而異。
各地的氣候、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質條件是自然形成的,農業生產只能適應和利用這些條件,要對流經各地的河流通過蓄、引、提等工程設施進行改造,但是改造必須有序。一要考慮改變河道水文的自然過程對生態產生的不利影響二要照顧流域上下游社會經濟均衡發展各方面對水資源的需求;三要考慮技術經濟條件的可行性。所以,節水灌溉不只是局部水資源的管理利用問題,還應從宏觀上考慮。
從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充分發揮其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農田灌溉首先要利用好本地的水資源。其好處在于:
第一可減輕地區與行業間水資源分配的矛盾;
第二有助于減輕或消除灌區漬澇和鹽堿危害;
第三可減少灌區從區外的引水量,降低引水帶來的多種負面影響。
由此可見,灌區節水和充分開發利用當地水資源,既有利于全社會水資源合理分配,也是灌區自身發展的需要。
另外,由于各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地農業生產內容和水資源分配利用方式也不盡相同,發展節水灌溉的能力也有差異。因此,開展節水灌溉不可能有統一的模式或統一的技術措施,必須針對本地特點深入調查研究,制訂相應的方案,采用適宜的技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