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腸
哈爾濱最經典的濱風吃的就是紅腸和干腸。紅腸原本來自俄羅斯,味美最普通的濱風,也是味美最著名最傳統(tǒng)的紅腸風味是“力道斯”風味(就是大蒜味的,下酒極佳,濱風配上“戈瓦斯”,味美味道那叫一個棒!濱風)。味美可以夾在列巴里里,濱風是味美很主要的肉食品種。紅腸是濱風可以直接吃的。你拿在手上的味美話卻肯定會抓了一手黑的!不要驚慌,濱風這并不是味美臟,而是濱風在紅腸表面薄薄的一層炭灰。紅腸是用長在大興安嶺的老果木熏制而成。熏的好的紅腸,表面會粘附一層肉眼看不見的果木炭灰。吃的時候要把表皮也一塊吃掉,這才是真正的紅腸風味——就是要吃那個帶點山野的焦炭味!
松仁小肚
采用灌裝工藝的肉制品,和南京的香肚制法也類似,主要以松仁的清香提味,切開后顏色正,香氣四溢、肥而不膩,透明度好,細嫩而富有彈性,切片薄而不碎。佐餐和下酒的極品。
干腸
哈爾濱的干腸也是久負盛名。腸如其名,就是灌好的腸經過風干制成。個兒要比紅腸纖細,樣子和制法都和粵式的“臘腸“有異曲同工之處,只是可以生吃,而臘腸就必須得煮了吃。干腸的味道也和臘腸有點象,不過可能由于是北方的菜系,所以更偏向咸一點。又硬又韌,很有嚼頭,建議可作零食吃……
鍋包肉
又名“鍋爆肉”,據(jù)說原型是東北熘肉段,但是現(xiàn)在改良了,采用了新的做法。做鍋包肉必需用瘦肉,而且用里脊肉最佳。在選好的肉段外面掛上土豆淀粉的糊,入熱油炸,將里面的瘦肉段收干,這時候再加番茄醬、胡蘿卜、西紅柿及鮮檸檬冰糖等,熬成酸甜汁,翻炒炸好的肉段就能出鍋了,特點是北菜南作,與粵菜“咕咯肉”有相似之處,同時保留了東北菜的風味。
地三鮮
把土豆、茄子、辣椒炒在一起,這可是地地道道的東北菜。雖然簡單,但是做法有講究,首先土豆要面而不酥,這就講究炸工;茄子要入味但是不能咸口,這就講究調味和燒工;辣椒要熟但是要脆口,這就是火候了。金庸先生的小說里有這樣一句話,越是簡單的菜,越要下大功夫,這地三鮮便是如此。
醬骨頭
又名“大骨棒”,其實不是一種東西,但是由于很多飯店把它們列在一處,所以一塊的提出來。醬骨頭主要指的是醬脊骨,就是原來說的大排,最有名的是吳記醬骨頭燉菜館,醬骨頭肉質鮮美,醬大骨棒很有特色,入味而不膩,配一根吸管讓人吃起來大有啖骨吸髓的剝削感,活活。
得莫利燉活魚
“得莫利”一詞是俄羅斯語的音譯,這道菜的原產地哈爾濱郊區(qū)方正縣伊漢通鄉(xiāng)得莫利村,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由于這個村北靠松花江,在魚多的時候這里的村民主要靠打魚來維持生計。在20世紀80年代初,村里的一對老夫婦在路邊上開了間小飯店,招待路上歇腳吃飯的過路人。他們把當?shù)氐幕铛庺~和豆腐、寬粉條子燉在一起,味道鮮美,又不失東北菜的豪放,吃的人是越來越多,結果生意越做越火。后來菜的做法不脛而走,傳遍了城里的大街小巷。哈爾濱人說:要是外地朋友不喜歡吃西餐和東北大菜,咱們吃得莫利燉活魚去。